(新加坡12日訊)活體器官捐獻的概念還未普及,要把身體器官捐給非親非故者,對一般人而言更非易事。
不過,獅城有一對無私的兄弟,先後將肝和腎捐給了陌生人,救了兩條人命。其中,捐腎的弟弟還與受益人成為「家人」,過年過節常聚會,說明人間處處有溫情。
據《8視界新聞》報導,近日在新加坡網上一則「尋肝救父」貼文,獲廣大民眾關注,網民紛紛給捐肝的好心人點贊。
原來,捐肝人林漢威並非家中第一個活體器官捐獻者。他的弟弟林狄倫曾在七年前將自己的一個腎臟捐給素不相識的男童劉懿興。林狄倫也是將活體器官捐給陌生人的本地第一人。

林漢威將一部分肝臟捐給了病危的陳明亮。 (圖取自林漢威,面子書)
受弟弟啟發「沒想太多就捐了」
35歲的金融服務總監林漢威表示,自當年受弟弟啟發,他也有了將器官捐出的想法。「看他捐了腎臟後,這麼多年過去,身體沒有什麼問題,所以要我也捐出器官,其實並不是那麼難的決定。」
今年5月,他在網上看到有人尋找適合的肝臟移植,於是「沒想太多」,就開始聯繫醫院與病患家屬,表示自己願意捐肝。
最終,他在5月30日接受了肝臟切除手術。醫生將他體內約64%的肝臟切除,移植到了59歲肝衰竭病患陳明亮的體內。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除了腹部留有長長的疤痕,林漢威的生活如常,已幾乎完全從手術恢復。

林漢威和林狄倫這兩兄弟將肝臟和腎臟捐給了陌生人。
救人一命感覺像魔術
林漢威贊國大醫院器官移植流程專業:「我在出院當天有去探望陳明亮,他當時還在加護病房。那個時刻對我來說,就像魔術一般。他原本其實快要死了,但在接受移植後,就醒了過來。」
捐獻器官不只是改變病患的人生,也讓病患家屬放下心中大石。林漢威回憶手術後的情景:「當時我和他的太太和兩個孩子先見面了,他太太一直說我是『救命恩人』,一直對我表示感激。」
林漢威說:「我真的不覺得我們做了很偉大的事。有些人捐血,有些人捐錢,肝和腎也是可以捐的東西。只是稍微複雜一點。」
目前,接受肝臟移植的陳明亮還在家中休養,不方便外出,因此未能與捐肝給他的林漢威正式見面。他昨天(10日)通過電話接受8視界新聞訪問時也感謝了林漢威,並希望大眾能學習他那無私的奉獻精神。
與受益人成為「家人」
34歲的林狄倫今天跟哥哥一同接受訪問,分享了七年前毅然捐獻活體器官的決定。
他說,小時候父母離異,自己來自單親家庭,因此當年看到六歲男童劉懿興急需腎臟活命時,分外觸動。
「由於自己來自與其他人不同的家庭,所有看到他的情況時,真的很想憑自己的力量幫他,給他一個當正常小孩的機會。」
如今,捐了一個腎臟的林狄倫正常生活,身體健康;而當年的小男孩劉懿興也已經上中二了。
最暖心的是,林狄倫與劉懿興一家結緣,成為了世交。他說:「比如我生日、過年、聖誕節的時候,我們都會有聚會,拜訪彼此。我幾乎多了一個家。懿興的家人待我就像親人一樣,他們怎樣對待他們的孩子,就怎樣對待我。」

林狄倫與劉懿興一家成為世交。
林媽媽起初覺得兒子想法瘋狂
林漢威和林狄倫的母親梁菊花坦言,一開始知道兒子要捐出自己的腎臟時,她覺得兒子的想法「恐怖又瘋狂」。
54歲的梁菊花說:「當弟弟(林狄倫)告訴我的時候,我當時想自己的器官捐給別人,那自己需要的時候,怎麼辦呢?」
不過,當時林狄倫心意已決,她也只好支持兒子。
「如果我兒子需要人家捐器官的話,我當然也是希望人家捐給我。所以我還是告訴我自己,要支持兒子。」
今年輪到大兒子要捐肝,她坦言」看弟弟這麼多年都沒事,我也沒有那麼害怕了」。她接著呼籲:「希望新加坡人以他們做例子,可以有更多人出來捐贈器官。」
活體器官捐贈個案增加
在本地,將活體器官捐贈給陌生人的個案有增加趨勢。據國大醫院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本地將活體器官捐贈給陌生人的病例有20起,其中14起為通過媒體和網絡成功找到捐獻者。
負責林漢威肝臟移植手術的醫生勾偉傑副教授表示,公眾對於活體器官捐贈的意識已經提高,但還是期待公眾的反應可以更好。
據liveon.sg在2018年的數據,等待器官捐獻的病患在過去兩年有增加趨勢,需要腎臟移植的病患有314人,需要肝臟的病患有58人。
Post in:中國報 Johor Chi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