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試辦章程》具有115年的歷史,只有七頁,線裝裝訂。
清廷南洋事務大臣張弼士,於1905年到東南亞視察華僑商務,發覺南洋華商眾多,卻沒有商會組織。因此,倡導下成立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並獲得新加坡華商積極反應。

清廷南洋事務大臣張弼士倡導成立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網際網路)

《中華總商會60周年紀念特刊》封面。(作者提供)
這冊有115年歷史的《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試辦章程》,只有七頁,線裝裝訂。《中華總商會60周年紀念特刊》(1967年)的會史曾提到此試辦章程:
光緒丙午年三月十五日假同濟醫院議事廳正式成立,並擬定試辦章程凡十有二章。
可見商會曾經收藏此試辦章程。但可能在日本占領新加坡近四年的戰亂期間丟失了。
筆者有幸在1980年代蒙今古書畫店老闆饒力吉老先生贈送我一份試辦章程的複印本。位於橋北路百勝樓的今古書畫店創立於1982年。
這家書店充滿書香味,是好書人及本地和外地學者流連忘返的書店,它的賣點是文史,藝術書大部分是絕版書。不管是新交還是舊友,饒老都泡茶招待。饒老的名言是「偷書不是偷」。饒老愛收藏文物、名人字畫以及未出版的歷史文獻。1980年代,饒老知道我研究華商,因此,送我這份試辦章程影印本。2004年饒老去世後,原件也消失無蹤。其後人饒士復(南洋大學歷史系畢業),至今仍想方設法搜尋此試辦章程的原件。
張弼士倡導成立
話說1906年,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中華總商會前身)的成立是華社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取代福建會館成為新加坡華社的領導地位。在社會的層面,商會將幫權結構制度化。
商會是在清廷南洋事務大臣張弼士的倡導下成立的。1905年底,張弼士到東南亞視察華僑商務,發覺全南洋華商眾多,卻沒有商會組織。因此,他在南洋華商總匯的新加坡呼籲倡辦商會,獲得新加坡華商積極反應。
1905年12月20日《叻報》報道12月18日,五十多名各幫紳商齊集在同濟醫院舉行第一次倡辦商會會議。有別于海峽華人有通用語(英語、馬來語),僑民在辛亥革命前,普通話(國語、華語)作為通用語的時代尚未來臨。因此,閩幫僑領吳壽珍首先以閩南話發言,闡明成立商會的益處多,他強調成立商會可以團結各籍紳商,共同議事:
有商會則可令坡中閩潮粵客瓊籍諸人結成團體,不致如前之散渙,若果彼此有所轇轕,可由會中公議,善為調處。
他的開場白分別由葉季允、曾兆南以粵潮語轉述。大會議決出席者都被列為倡辦商會的發起人。
仿照西商設總會
約一星期後,發起人召開第二次倡辦商會會議。大會再度強調華社的幫權結構,是造成華商散漫及不如西商的的根源。「就坡中情形而論,各項商務華商占多數,西商占其少數,顧何以西商獨操勝算,華商反見腐敗,以西商有會,華商無會,散不敵整,私不敵公故也,微特此也各華商多屬於閩粵兩省之人,乃閩商則分為漳州為泉州為永春,至福州、興化兩府之商家尚少,不必論也。粵商又分為廣州為潮州為客籍為瓊州。其餘各屬之商家,亦不多見……籍貫既有不同,語言亦有互異,由是劃界分疆,視同秦越,情意不能相孚,彼此弗克聯絡,商務衰敗。」因此,華商被外人看不起,應該仿照「西例設立商務總會,以通聲氣,以保利權」。
大會也討論章程的草案,以及向殖民地政府申請免註冊及呈清廷商部批准立案等事宜。
翌年4月8日,商會假同濟醫院議事廳正式成立,並擬定試辦章程12章,分別列明宗旨、立案、聯絡同志、設會籌費、選立會員、分職任務、用人司理、議事專條、交涉辦法、利弊當除、越規辭退以及進步改良。
根據試辦章程,會員分商號(如商家、種植家及製造家)與個人(商人以個人入會)兩種。外地華商也可以在兩家商號保薦下入會。
董事會由會員公舉選出一名正總理,一名副總理,10名協理及40名議員。各幫按各幫務之繁簡,分定閩粵名額如下:閩幫:選舉一名總理、四名協理、16名員。粵幫:選舉一名總理、六名協理、24名議員。
選舉辦法:「各幫會員由各幫自行推舉,至為公允。惟閩粵既各舉總理一名,宜分正副以一事權。開辦之首年,可憑鬮(抽籤)決之。福建正則廣東副。廣正則福建副。遞年輪值。」
強化華社幫權結構
創辦之初,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就依照試辦章程由21名閩幫及31名廣幫代表組成。總理與副總理規定須由閩廣兩幫人選輪流擔任。廣幫由潮、廣、客、瓊聯合組成。
其組織架構維持了19世紀兩極化幫權機構的基本特徵,不同的是,它提供一個正式平台、機制和管道,讓各幫通過協商和調停方式解決幫際衝突,以及展開幫內及幫際之間的互動聯繫。
其組織架構強化華社的幫權結構。各幫分配到的董事會議席,由各幫屬商號與個人會員秘密投票選出。董事會議事的決策過程也很民主,少數服從多數。如議題牽涉到「閩商與粵商交涉,須由正副總理邀集,閩粵兩幫人員各半,方得評斷」。
幫代表就各項議題必須先諮詢所屬會館的意見,尋求幫立場的指示,然後在商會董事會議上,就有關議題發言或投票。如果幫代表不照辦,幫屬會員會彈劾他,以及在來屆的董事會選舉中讓他落選。
1990年代新加坡經濟歷經轉口貿易、人工密集的工業化政策,今已轉型到外銷導向的高科技高資本的工業化政策。
因此,商會打開門戶吸引各重要領域如金融、資訊、工業、服務業及科技的專業人士、企業人才入會成為當務之急。分幫選舉制度成為他們入會的絆腳石。1993年,分幫選舉制度被廢止,走入歷史。
文:林孝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