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很多城市的繁華路段 隨處可見人潮洶湧的景象 交通擁堵問題困擾著廣大民眾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 (僅次於摩納哥) 但在大街上幾乎不會出現擁擠 小夥伴們是不是百思不得其解? 這不,馬上帶大家一探究竟
01 衛星鎮發展模式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採用衛星鎮的發展模式,全國分為5個大區,5個大區再分為27個衛星鎮。每個衛星鎮裡面各方面的設施配套齊全,居民區、商業區、學校、銀行、體育場、公園等等應有盡有,人們在衛星鎮里步行10分鐘左右就能解決各種需求。

這種模式可以減少人們長距離出行,不用聚集到某些固定區域,省時省力,給當地人帶來非常大的便利。同時,這樣也給中心城區起到了很大的分流作用,避免了中心城區或固定區域出現擁擠的情況。
02 開放式建築布局
新加坡的大街上一般不會出現行人擁擠的情況,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很多建築都是採用開放式的布局設計,樓與樓之間都是連著的,很多建築物一樓採用鏤空設計,騰出了很大的區域,人們可以自由穿行。

社區之間也沒有圍牆,人們去附近社區串門都不用繞路,而且不用特意聚集到固定步行道上,那自然不會出現大街上人群擁擠的情景了。
03 私家車出行成本高
在新加坡買車要交關稅、路稅、註冊稅等各種稅,一輛車到手價格大概是出廠價的2-3倍。有了車還要有「擁車證」才能上路行駛,擁車證的價格大概要4萬新幣左右,而且有效期僅有10年,到期後要續費延長擁車證的期限才能繼續上路行駛。

另外,在新加坡開車出行,還要繳納「擁堵費」。一般在早晚尖峰時段進入市區路口的都要收取擁堵費,而且每經過一個ERP感應路段都要收一次費,這讓很多打工人直呼傷不起。因此,更多人願意選擇乘坐公共運輸出行,路面上的車自然少了。

04 公共運輸發達
新加坡的公共運輸非常發達,公交網、地鐵網、輕軌網遍布新加坡的各個角落,出行非常便利,去哪裡都快。而且公共運輸站點的設施服務很貼心,幾乎每個居住區通往公交站的路都是有蓋走廊,無論晴天雨天,出行完全沒有壓力!

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是很多新加坡當地人首選的出行方式,低碳環保,大大減少了城市道路的壓力,即使是節假日、上下班高峰期,也不會出現道路擠滿車輛的情況。
05 實行錯峰制度
為了緩解高峰出現帶來的擁擠情況,新加坡政府還推行了很多錯峰制度。例如:新加坡小學採取分時段上課;引導企業採用靈活工作時間安排;在非高峰期,地鐵站會開展免費乘坐地鐵及積分返現活動等。可謂是花式鼓勵大家錯峰出行,努力給新加坡城市交通減壓。

06 綠化覆蓋率高
新加坡是一座花園城市,綠植與高樓相互交錯,在鬧市中甚至還藏著原始雨林,讓人感覺少了一份被高樓大廈圍繞的壓迫感,多了一份自然和舒適。在鬧市如同身處郊區一般,視覺上自然不會覺得擁擠。

新加坡國土面積不大
而且承載這麼多人口
但仍然建成了一座宜居的花園城市
這離不開新加坡各行各業人士的努力
這也是新加坡獨特的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