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一出了校門,就忍不住戴上耳機,拿出手機。(海峽時報)
作者 劉智澎
「上課要專心,不要玩手機!」
咦,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怎麼還需要提醒?
現在的「熊孩子」未必這麼想。
也難怪荷蘭政府宣布:明年1月1日起,中小學生禁止在課堂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和平板電腦。
需要科技產品來輔助學習的殘疾和特需學生,以及數碼技能類課程,則不受影響。
荷蘭教育部長戴克格拉夫周二(7月4日)指出,學校可依照自己的方式實施禁令,但最遲必須在今年10月,與學生、教師和家長達成協議。
「儘管手機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它不屬於課堂。有更多證據顯示,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是一種干擾,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學業表現也受到影響。」

少了手機,荷蘭學生就會在課堂上踴躍發問?(路透社)
據法新社報道,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針對91所英國學校的16歲學生展開研究後發現:
遵守手機禁令的學生,考試成績比未受禁令影響的學生好,效果相當於每周在課堂上進修多一小時。
其實,法國早在2018年就禁止3歲至15歲的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
不論是課堂上還是休息時間,都不准用手機。若被發現,老師有權沒收。
法國教育部強調:
「手機是校內衝突和不文明行為的起因之一。網絡霸凌、色情和暴力內容的傳播,嚴重影響下一代的身心健康。」
中國也在2021年開始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上學,原因是:保護學生的視力,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
如果學生要帶手機上學,必須先經家長同意,向校方提出書面申請,進校後再把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不可帶進課室。
不出所料,這些校園手機禁令都引起熱議。
有批評者認為,用不用手機是學生的自由,「一刀切」的做法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行得通。 上課前、下課後、休息時間 玩玩手機沒關係?
上個月,新加坡一名家長致函《海峽時報》指出,校方提醒家長避免讓孩子過度使用手機,卻允許學生在上課前、下課後和休息時間滑手機,有點自相矛盾。
「當我向學校反映時,校方說這麼做是為了給予學生自主權,教他們負責任地使用手機,但我不贊同。」
這名家長認為,連成年人都很難控制手機使用習慣,經常在社媒和網絡遊戲上「虛度光陰」,中小學生更不可能有這樣的自律。
他呼籲中小學採取更多措施限制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鼓勵學生將「機不離手」改為「書不離手」。

在校園禁用手機,學生就會從「機不離手」轉變成「書不離手」?(聯合早報)
教育部回復時表示,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需求,提供學校指導方針來規範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使用。
其實,早在2018年,已有議員在國會詢問教育部,是否會考慮在學校禁用手機。
教育部當時的答覆是:不會全面禁止(no blanket ban)。
教育部指出,雖然有研究顯示智慧型手機會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但也有研究發現,如果使用方式和目的正確,手機也能成為學習工具,帶來積極正面的學習效果。
「學生可以使用手機獲取有用的信息,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並即時向老師反映是否理解課程內容。」
一些新加坡學生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手機可以用來拍攝老師在白板上寫的講義,或是用在線詞典查詢一些詞語的含義。
「放學後,我們通常會留在課室溫習功課,遇到需要用手機查資料或問朋友問題的時候,必須到食堂或圖書館才可以用手機,非常麻煩。」

目前,新加坡的中小學生在課堂上只能用電腦和平板電腦搜集資料,只有在食堂或圖書館才可以用手機。(教育部) 禁用手機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要教導學生如何正確、妥當地使用手機,有多困難?
首先,現在的中小學生很早就接觸手機。谷歌(Google)早前的一項調查發現,新加坡的孩子平均8歲就擁有智慧型手機。
此外,隨著小學越來越重視資訊科技,有的學校會設立網站或與第三方網站合作,上傳教材和功課讓學生線上學習。
一些原本分發給學生的紙質行政文件如家長同意書,如今也通過手機應用處理。
有家長反映,如果要訓練孩子自己閱讀這類文件,關注學校動態,就不得不給他們手機。
「小學生都可以用智能手錶在學校食堂和文具店付款,為什麼智慧型手機就不行?」

西山小學去年參與儲蓄銀行智能夥伴計劃,學生在學校文具店消費時,只須讓智能手錶觸碰支付終端機就可付款。(星展銀行)
給孩子手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多家長提出的理由:讓孩子在外也能隨時隨地用手機聯絡父母。
很多學生從小就要自己搭校車或公交上下學,要是發生什麼緊急情況,起碼可以利用手機求救。
紅螞蟻堅信,教育從來都不是「一禁了之」。
手機可說已經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或許在學校忍得了幾個小時不碰手機,出了校門難道就不會產生「報復使用」的心理嗎?
對學校而言,教學生正確使用和管理手機,本來就是一門必修課。趁早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未來踏入社會後就能從容駕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