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樂到西樂 從業餘到專業

▲李諸福
上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許多音樂家都是自學的,憑著天生對音樂的敏感以及勤奮好學、努力不懈、孜孜不倦地在音樂的園地里耕耘。有些人被淘汰了,卻還有一部分仍然不棄不離,幾十年來無怨無悔地一直走到今天,在樂壇上繼續發光發熱,為樂壇增添許多異彩,也直接和間接地培養和影響了年輕一代加入音樂的大家庭。李諸福(69歲)就是其中的一位。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就聽過李諸福的名字,我們都曾經參加過當時的人民協會華樂團,但是參加的時間不一樣,我離開以後他才加入,可以說是擦肩而過。之後我們也沒有太多的交集,真正認識李諸福應該是在千禧年之後。
2006年,我受邀成為東藝合唱團的音樂總監暨指揮,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合唱指揮工作。東藝合唱團集合了新加坡許多合唱團中較佳的演唱者,是一個具有實力的合唱團,也是當時唯一的男聲合唱團。前指揮呂政成先生逝世多年,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停了好多年。受邀成為指揮之後,我開始積極重編和創作一些歌曲給合唱團,並舉辦多場音樂會。為了使音樂會的呈現方式更多樣化、更能吸引人,除了鋼琴伴奏以外,我也經常加入其他器樂伴奏,其中比較常用的樂器就是西洋弦樂。
第一次和諸福合作
2004年,諸福和幾位專業音樂家成立了一個專業的弦樂團——CAMERATA,團員有吳毓遜醫生,也邀請了保加利亞籍小提琴家Ivan Peev擔任樂團首席。在新加坡,人們對巴洛克音樂的認識不多,也比較少有類似的演出,他帶領樂團舉辦了很多場音樂會。

▲2004年12月12日,李諸福創立CAMERATA專業室內樂團
2006年,李諸福在拉丁馬士民眾俱樂部成立了一個為不是專業的演奏者而設的樂團,叫拉丁馬士弦樂團(Radin Mas String Orchestra),由他負責指揮。他為樂團特別編曲並訓練、排練、講解、安排演出。2020年因為疫情的緣故而暫停,但和團員一直保持聯繫,希望疫情過後還能舉辦音樂會。

▲2006年,李諸福創立拉丁馬士弦樂團
2006年,我在新加坡大會堂舉行了一場個人聲樂作品發表會——《給我一個美麗的世界》,邀請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歌劇聲樂系的趙登營教授,帶領他的7位高足到新加坡演唱。為了使演唱會增添色彩,除了鋼琴以外,我也邀請了拉丁馬士弦樂團來伴奏,取得極佳的效果。這可以說是我第一次在音樂上和諸福合作。
而接下來東藝的許多演出,只要有機會,我都會邀請諸福來和我們合作。例如2012年我在濱海藝術中心指揮近200人的聯合合唱團,演唱自己創作的大型合唱曲《宣統那年的風》,伴奏的就是諸福所指揮的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2017年我指揮新加坡福建會館合唱團在南洋藝術學院李光前劇院舉行了《薪火相傳》音樂會,也邀請了諸福指揮的弦樂團。弦樂也好,交響樂也好,肯定比單獨用鋼琴的效果好了許多。
談得來的朋友 性情中人
幾次和諸福合作,彼此慢慢地熟絡起來,有時候為了討論演出,我們可以在電話里談幾個鐘頭。我發覺諸福平時不多話,但碰上談得來的朋友,也可以滔滔不絕,談到音樂更是眉飛色舞。我們可以從華樂談到西樂,從樂器演奏談到整個樂團,從個別的音樂家談到作曲家的作品,不同指揮的處理方式和風格……總之,話匣子一打開兩人就可以暢談各自對音樂的看法、對古典音樂、現代音樂、華樂、歌唱、歌劇等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以及在現實中指揮樂團和合唱團所碰到的種種問題。
多次攀談之後,發覺諸福也是性情中人!出生自華校的他,雖然從早期搞華樂,過渡到後來的西樂,但他並沒有像一些人一樣鄙視華樂,而是認為兩種音樂形式各有其特長和特色,應該並存,也更能符合我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所以他的學生有的在華樂團中,也有在管弦樂團中。
諸福於1974年加入人協華樂團,是第一批11位專業團員中的一位,與唐錦成一起拉革胡。當時樂團中所有團員都看簡譜,他和錦成卻決定改用五線譜,並擯棄革胡,改用大提琴(Cello)和低音提琴(Double Bass)。事實證明他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具有遠見的。
留英的日子不容易
1978年林哲源接掌人協華樂團,提倡玩華樂的人也應多學習一種西洋樂器,免費為團員開辦小提琴班,諸福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有一段時間人協華樂團由大提琴家傅金洪擔任指揮。傅金洪推薦他進入新加坡交響樂團。經過指揮朱輝的試音後,頒發給他到英國學低音提琴的助學金。其實同個時期台灣一間音樂學院也錄取了他,但他最後還是決定到英國去。
1979年9月,諸福到了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主修低音提琴,副修鋼琴。留學英國的日子真不容易,英國生活費很貴,諸福是靠政府每個月寄來的錢生活,物價房租天天在漲,尤其是交通費,地鐵、巴士都很貴。所以很多時候他要到哪裡都是走路,地方真的太遠沒法子走路才搭車。

▲1981年,李諸福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與同學們合影
雖然學習的日子很艱苦,但很充實。第一年為了改正一些基礎的演奏技巧,練習曲練得比較多;第二年就側重於交響曲,幾乎所有的交響曲都要練習,尤其像貝多芬、莫扎特、布拉姆斯這些古典樂派的作品,特別著重。學院有5個樂團,諸福都有份參與,每個星期大約有三首交響曲要練習。加上協奏曲、歌劇、現代音樂,也真夠忙的。第三年就強調獨奏曲的部分。由於諸福的體格比較小,手也比人短,樂曲的高音部分很難達到,有時弄得全身酸痛。所以他很清楚自己當不了獨奏家,只能當一個普通的演奏員。
倫敦是歐洲的音樂中心之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音樂家、指揮家、歌唱家的演出,無論如何都得留出時間和經費去聽、去看。他看過小征澤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朱濱馬塔爾指揮紐約愛樂、聽了馬友友的獨奏會、出席了Gary Karr(世界最偉大的低音提琴家)的大師班。這些都讓他大開眼界。
學成歸來到新加坡交響樂團
1982年諸福學成回來,馬上就到新加坡交響樂團報到。新加坡交響樂團年均一百多場音樂會,演出的曲目也非常多樣化:從古典樂派、浪漫樂派、民族樂派的交響曲,到現代樂曲、歌劇、芭蕾舞音樂、電影音樂等,幾乎都有涉獵。
世界三大男歌唱家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女歌唱家卡納娃的個人演唱會,也由樂團伴奏。還有鋼琴家傅聰、殷承宗、石叔城;小提琴家林昭亮、大提琴家馬友友;指揮家黃貽鈞、林克昌……
琵琶演奏家劉德海、二胡演奏家王國潼、中國歌唱家胡松華、汪燕燕,都曾經與新加坡交響樂團一起演出。作曲家譚盾還親自指揮了他的音樂作品;前英國首相希斯也來指揮過一場音樂會;新加坡前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曾經指揮了樂團。
諸福告訴我:「真榮幸能和這麼多著名音樂家有過互相合作的機會,雖然沒有很深入去了解他們的世界,但從幾個小時在台上的排練演出,看出他們都是那麼認真、誠懇、謙虛,完全沒有架子。馬友友來演出,一直說:跟你們學習。非常感動,也非常溫暖。這就是藝術家的風範,藝術家的修養。」
諸福在新加坡交響樂團任低音提琴手,直到2002年離開為止,服務了20多年。離開交響樂團後,諸福有更多時間可以參與別的演出。沒有了束縛,他的世界更加廣闊,經常接受不同音樂團體的邀請,或演奏、或指揮,在不同的場合大展拳腳。
西洋歌劇迷人之處,是那纏綿悽美的旋律,加上那豐富的和弦,強烈的音響效果,一旦愛上,就不能自拔。諸福離開交響樂團後,加入了新加坡歌劇院,已經有十多年了。差不多所有最著名的歌劇,都上演過:卡門的狂野,蝴蝶夫人的曲調,是那麼賺人熱淚……
任青年訓練樂團指揮
1983年,諸福跟以色列指揮家Ricklis學指揮,收益良多。1985年他接受邀請,成為亞洲音樂營(Asian Music Camp)的培訓員。後又受青年樂團的邀請,擔任Vivien Goh指導的弦樂小組指揮。他擔任青年樂團屬下的青年訓練樂團指揮,先後共20多年。由林曜負責指揮的青年樂團,有時也由他代排練。
一般諸福與樂隊排練的時候多用英語,因為大多數團員受英文教育,有時還有一些外籍人士。除指揮樂團以外,他私底下教學生則多用華語。他經常向學生說:「雖然音樂中有許多外語如英語、義大利語,但我也會用華語給你們講解。我們都是華人,一定要學好華語。」雖然在英語世界中打拚,難能可貴的是,諸福對自己的母語仍然念念不忘,不離不棄。
諸福也受邀在布萊德嶺交響樂團擔任演奏、指導和指揮。2004年,他指揮了一場《華族樂曲之夜》,由二胡演奏家王桂英擔任二胡領奏《紅梅隨想曲》及多首中國樂曲。這也是至今該樂團惟一的一場中國音樂晚會。之後約每兩年,諸福都會受邀為布萊德嶺交響樂團指揮音樂會。

▲2004年,李諸福指揮布萊德嶺交響樂團《華族樂曲之夜》,王桂英二胡獨奏
2011年5月新加坡音樂家協會成立,我是創會副會長。後來諸福也加入成為另一位副會長之後,和我的交流也更頻繁了。由於我們年齡相仿、理念相同、為人處世之道也很接近,所以相交甚篤。為了配合演出的需要,音樂家協會成立了交響樂團,諸福也就任指揮之職。
指揮黃河大合唱巡迴演出
李諸福回憶說:「新加坡音樂家協會成立,我受邀加入協會,並成為協會副會長。這是我離開交響樂團後第一次參加的民間組織,也認識了新加坡知名的音樂界人士如李煜傳先生、郭永秀先生、李伍華先生、黃彩鸞女士等。我希望能夠協助新加坡的音樂界做一點事。協會至今有主辦過幾場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型音樂會,都很成功。」
2018年音樂家協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演出了全套8個樂段《黃河大合唱》,加上《黃河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最大的挑戰了。幸好有多位音樂家協會中的合唱團指揮,及多位馬來西亞合唱團指揮的協助,音樂會非常成功。

▲2018年3月10日,李諸福指揮《黃河大合唱》
2019年底,在音樂家協會會長傅春安先生的籌划下,11月份在冠病鎖國之前舉辦了一場大型音樂會,匯聚了新加坡最好的學校合唱團,最著名的本地歌唱家,諸福也挑選了一班優秀的演奏員,指揮了本地創作的音樂及著名的歌劇選段。該音樂會再次印證了我國的音樂人材是優秀的,具有高超的水平。
諸福說:「我從學習華樂開始,後來跨入西樂,從事專業演奏、教學、指揮工作這麼多年,對音樂這門藝術算是有了深入的了解。說它很簡單也不過就是那幾個音,卻又那麼複雜,節奏更是千變萬化,要真正了解個中的奧秘,窮一世人也只能窺探其中一二。這就是我一直在學習的推動力。學音樂一定要嚴肅,持之以恆,沒有捷徑。」
學習音樂之路
諸福回憶起學習音樂之路,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小學時開始自學口琴,中學時學習二胡、笛子,並在學校組織小樂隊,編寫簡單的樂隊譜,還去參加電視台的音樂比賽。他還同時開班教導低年級的同學拉二胡,負責指導二胡小組的練習。當時藍營軒、易有伍、黃珊等人都是組員。後來,他們都成為了二胡界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