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動存隱患
大批人群聚集的活動可能衍生安全隱患。
新加坡的警察部隊會如與何相關單位和機構合作,採取措施來避免意外發生?如何避免在人頭攢動的節日慶典和大型活動發生意外事故。
印尼足球場踩踏時間
印尼東爪哇馬琅縣坎朱魯漢體育場10月1日的一場夜間球賽結束後發生騷亂,警方發射催淚瓦斯試圖驅散球迷,卻引發恐慌。球迷湧向出口試圖逃出,但走道過窄,出口據說也上了鎖,結果引發踩踏事件。事故至少導致131人死亡。
印尼總統佐科已下令對全國的體育場進行安全審查。日前到事發體育場視察的佐科認為,出口上鎖,以及體育場樓梯太陡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因素。
韓國梨泰院事件
無獨有偶,10月29日晚,首爾梨泰院發生嚴重踩踏事故。根據韓國當局30日最新消息,事故已造成151人死亡,82人受傷,其中19人生命垂危。
這是今年發生的又一起踩踏事故,也是韓國2014年世越號事件後,傷亡最慘重的意外。
踩踏事故發生後,大量現場目擊者拍攝的意外畫面在社交媒體瘋傳,可以看到事發時人群擠成一團、救援人員到場後採取急救措施、路旁多個藍色遺體袋等畫面。

梨泰院位於首爾中心,地區內酒吧、餐廳和夜店林立,是首爾民眾體驗「夜生活」的主要地點之一,每年都會舉行多場節慶派對。
據報道,29日晚間,近10萬名韓國民眾在梨泰院附近商圈聚集,慶祝萬聖節派對。這是冠病疫情以來,韓國首個不用戴口罩的萬聖節活動。
隨著時間推進,事發地周邊開始出現混亂,在場負責人流管制的警員難以有效控制人潮。有目擊者稱,人群逐漸開始不守規矩,出現騷動。可是,派對里的普通民眾,在現場很難意識到身處隱患,為踩踏事件埋下伏筆。
踩踏事故發生在梨泰院漢密爾頓酒店旁的一條狹窄小巷,有些許坡度,整體寬度甚至不足四米。這裡距梨泰院地鐵站寸步之遙,附近也有很多酒吧和夜店等吸引人群的場所。由於道路狹窄,一旦人潮中發生意外,就很難及時疏散。

有在現場的中國留學生拍攝到救援畫面,並描述很多傷者在旁邊的大路接受救治。還有目擊者形容,看到不斷有傷者從另一條街被抬出,進行緊急救治,但有些人最終沒醒過來。
不過,綜合香港1993年蘭桂坊和上海2014年外灘踩踏事故的經驗來看,混亂情況下人潮不斷擁擠,甚至向不同方向沖,都會增加發生意外的機率。一旦有人不小心摔倒,或被人群擠倒,就會造成「骨牌效應」,人們一批一批倒下。
同時,當倒下的民眾堆疊到一定高度,受擠壓的人不會繼續倒在人堆上方,而是以站立姿勢緊緊壓著人堆,如同社媒畫面中出現的「人牆」一樣。
在事發現場極其有限的空間裡,除了被直接踩傷或壓傷,人群產生的壓力還會讓人出現呼吸不暢甚至窒息的情況。
根據英國人群科學學者基斯(G. Keith Still)的人群風險分析,如果一個空間達到每平方米七人聚集的密度時,人群的流動率就變得難以預測,還有很大的擁擠風險,就有很大機率造成壓力窒息。美國城市規劃師弗因(John J. Fruin)的論文也顯示,在每平方米約七人的房間裡,巨大的人群壓力和焦慮,會讓人難以呼吸。
新加坡該如何做?
新加坡表示,警方和民防部隊應該分析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嚴重事故,從中吸取經驗。
活動主辦單位須遵守公共秩序法(Public Order Act),向警方通報預料會有至少5000人出席的公開活動,或有至少1萬人出席的私人活動。警方會同活動主辦單位研究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公眾安全。
警方也同國慶日慶典、元旦倒數活動和F1新加坡大獎賽等大型活動的主辦單位和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商討人群管控計劃,包括控制活動人數和派遣保安人員等。

警員也會在這類大型活動的現場維持法律與秩序,以及迅速處理可能發生的事故。相關的應對措施也會事先計劃好,例如安排緊急通道以處理突發緊急事故,以及提前關閉可能變得過度擁擠的高危地點。
有關當局是否也關注同個地區有多個非大型活動同時進行的情況,因為受這些活動吸引而來的人數加起來可能相當可觀。
現場
即使現場人數不是很多,但如果大家擠在小空間裡,又碰到出入口不足的情況,也可能釀禍。
根據消防條例來規定室內場所的人數限制。一般來說,建築物每一層樓須有至少兩座獨立的出口樓梯,讓人群能及時疏散。
風險較高的建築物,例如占用負載(occupant load)超出1000人、樓面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或樓高超過九層,也須委任防火安全人員。
警員會經常巡邏有大批人群聚集的地點,例如小印度和牛車水,並且使用閉路電視系統和無人機等來監察實時情況。如有需要,輔警將支援警員。公眾可撥打999警察熱線,通報現場過度擁擠的安全隱患。
警方如果覺察到現場出現會影響群眾情緒的干擾情況,將採取行動移除干擾源頭,也可以指示人群離場。
為了確保公眾對活動的安全措施有足夠認識,警方會在活動開始前、進行中和結束後持續宣傳。警方也可能發出通知,勸告公眾避開擁擠的地點和活動。
借鑑法國
法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大型活動,但秩序維持的相當好,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一是民眾有安全意識,會自覺保持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太靠近時會互相提醒。這種意識不是一兩天養成的。
二是警方有豐富經驗,指揮官善於觀察,讓警員或者志願者及時引導。所有可能的危險地段都有人疏導人群。
一般大型活動,可能會有四五十萬現場觀眾聚集在廣場周圍。在廣場上的人群都被分成一片一片,分區域坐下,而不是無限制扎堆。活動結束以後已是深夜,所有人都急著回家。現場廣播會提醒,大家要分批分撥撤離,告訴有哪些公共運輸路線。
疏散的道路上有警察在指揮交通,附近的地鐵站則全部關閉,這樣做的目的是儘可能分散人群,而不是一下子都湧進去乘車。
法國人這套成熟的機制和社會心理掌控得很好,使民眾自由放鬆,卻又保持安全理性,非常值得借鑑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