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社論指出,2月16日召開的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記者會宣布了在五大方面簡化防疫措施。雖然聯合領導小組的部長均強調,簡化措施並非放鬆管制,但呈現出來的整體氛圍,不無在為疫後生活的恢復做準備的態勢。
本地的每日新增病例仍然處於高位,而且還未達峰值,然而關鍵數據如住院冠病病患、須輸氧的人數、加護病房床位的使用率和病死人數,都表明奧密克戎病毒株很可能讓冠病從大流行病轉為地方性流行病。
當下的每日新增病例已經升高到五位數,而且還在保持上升趨勢,所以不宜馬上開始放鬆防疫措施。由於絕大多數的感染者都是輕症甚至無症狀,沒有對公共醫療體系構成不可承受的壓力,讓當局更有信心為邁向疫後生活著手準備。至今的疫情數據符合此前的模型推算,若沒有出現突發因素,病例峰值大約會在幾周內出現,之後疫情便應該趨緩,各類社會和經濟活動也可逐步恢復正常。
因為輸入型病例僅占每日新增的少數,收緊國門的意義已經不大;相反,讓國門更為開放,不僅有助於維護新加坡國際樞紐的地位,也有利於刺激各行各業的活力,為疫後經濟的復甦和反彈奠定基礎。為此,當局分階段放寬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的入境人數限制,也準備擴大銜接點;入境後防疫要求的主要考量,也會逐步從國家和地區的風險級別,轉為入境者是否已經接種。對於交通、旅遊等相關產業,這都是業者和員工翹首以待的好消息。

在社會層面,無論是工作場所的安全距離要求、社交人數限制、各類群聚性的文娛和體育活動,都是朝著更為放鬆的方向發展。
簡化防疫措施,同時也代表了防疫精神的轉變,從政府巨細靡遺的管制,過渡到個人根據新的簡易防疫原則,發揮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這一方面能減低執行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防疫的靈活度,讓所有社會成員得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自己判斷該怎麼做,緩解過去繁文縟節的措施所產生的無助和焦慮感。
所以,每一個人的配合程度,就成為下一階段防疫成敗的重要關鍵。儘管大趨勢是朝著開放發展,但過程仍須步步為營。畢竟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一些潛在風險仍然存在。比如,對於唱歌和夜間娛樂等相對高風險的活動,既有措施就繼續保持。
此外,在未來幾周每日新增病例不斷攀高之際,一些公共服務也可能受到影響,如巴士車長染病人數增加,已經導致趟次的等候時間拉長。因此,個人行為上的自律,能夠減少在這一關鍵階段生活上的各種不便。

可以說,我們的抗疫馬拉松賽事,已經來到了可以望見終點的征程。這固然讓人稍感欣慰,可是也意味著大家尤其不能放鬆警惕。
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在勝利在望之際,往往也是最容易麻痹輕敵之時。回顧這兩年多的各種疫情起伏和防疫艱辛,我們更必須戰戰兢兢,為指日可待的疫後生活做足萬全準備,避免一時的大意,導致防疫大計功虧一簣。
李顯龍總理2月16日也指出,希望幾周內新增病例達到峰值,之後我們便可逐步開放,迎接正常生活。
他同時提醒國人要做好思想準備,萬一出現另一種新的、更危險的病毒株,我們或得踩剎車甚至收緊措施。這當然是沒有人願意看到的情況,可我們也不能一廂情願地毫無防備。重要的是,保持新加坡社會彼此信任,上下一心的狀況,同時一如我們至今為止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小心且耐心地沉著應對,就沒有理由不對未來審慎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