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師第一胎一波三折,從初期懷孕出現血跡,到羊水毫無預警破裂,最後誕下26周的早產嬰,如今體重僅一公斤的男嬰器官尚未完全發育,需住院4個月。
去年9月,葛琦(29歲,教師)才發現自己已懷孕六周,由於這是她的第一胎,因此她格外照顧健康。
她前期到醫院檢查時,一切良好,接下來的五次產檢也順利,直到懷孕第12周,她忽然發現下體有出血現象。

葛琦表示寶寶只能依靠她,自己會堅強面對。(受訪者提供)
她受訪說:「情急下我去私人醫院看診,還好出血量不大,通常在我晚睡的時候才出現,醫生那時說是正常。」
沒想在今年1月13日晚上,當時她和友人聚餐後,起身時感覺有一陣暖流,原本以為是胎兒過大壓迫膀胱,葛琦沒想太多便回家清理,可沒想到晚上驚醒時,床單濕了一大半。
她隱約覺得不妥,網上搜資料一番,再用測試紙確認那些液體是羊水後,便急往竹腳婦幼醫院檢查。
「醫生說必須住院,還要一直臥床,更有可能當天就生產,但他們會設法儘量拖延,等一天是一天。」
葛琦說,當時她接受各種注射包括安胎針、促進寶寶肺部發育和抵抗感染的藥劑等,但她在入院一周後開始宮縮。為了拖延生產時間及減低風險,葛琦無法打無痛分娩針,前後忍痛24小時,才產下男寶寶瑞澤。

目前寶寶心跳不穩定,需留院4個月,之後或許還需動刀。
「寶寶當時只有26周,體重1公斤,一出生立即被送到新生兒加護病房,他許多器官發育不完整,因這個時期他應該還在肚子裡的,不能自主呼吸,所以需要靠機器把氧氣注入體內,食物也是依賴導管輸入,而且心跳不穩定,每十分鐘脈搏會忽然降至60左右。」
醫生告訴她說,寶寶需要住院4個月,自己最初無法接受事實,每天以淚洗面,所幸友人和丈夫的陪伴下,才調整好心情。
「現在醫療那麼發達,成功幾率很大,他(寶寶)只能依靠我,我必須要堅強。」
能需要動手術矯正
由於發育不完整,男嬰的耳朵、眼睛和肺部都可能需要動手術矯正。
葛琦說,醫生告知接下來需要觀察寶寶的發育情況,不排除需要動手術矯正尚未發育完整的身體部位。
已出院的葛琦說,每天她都會去醫院探望兒子,仍堅持送母乳給他喝,醫生也建議讓寶寶喝母乳,醫生認為讓寶寶聽媽媽的聲音和觸覺等,都對寶寶大腦的發育有幫助。
葛琦過後把自己的事寫上網,接受到許多人的關懷,她希望寶寶長大後,能寫卡片或畫畫感謝他們,讓他學會感恩及幫助有需要的人。
費用龐大
發起募款活動
由於葛琦來自中國,醫藥費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單是寶寶住院費一天高達4000元(約1萬2000令吉),初步估算住院費介於30萬至35萬(介於90萬至105萬令吉),而這還不包括手術費等。
她指出,醫生表示寶寶即時出院後,也需要24小時監督情況,以及使用輔助器材,因此他們通過眾籌網站發起募款活動。
她透露, 目前打算籌35萬元的住院費,若是有多餘款項,將捐贈幫助其他早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