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一些小學推行與綠化有關的應用學習項目或生活教育項目,讓學生親身體驗種植過程,並參與各種活動,了解食品可持續性的概念。
協和小學是其中一所推行類似項目的小學,該校所推行的「綠化體驗,培育品德」(Character Development through Green & Experiential learning)生活教育項目讓三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生,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及各種種植體驗,培育品格,並培養環保的良好習慣。以小學五年級為例,各班學生都有機會輪流到校園操場邊的城市農場,學習水耕種植的知識與技能。
協和小學科學年級主任梁莉雯表示,讓學生種植可食用作物和水耕作物的同時,也能和他們一起探討我國食品安全和可持續性的課題。
「在土地有限的新加坡,我們目前非常依賴進口食品供應。從這計劃中,學生能夠看到現代種植方式,已突破了土地的限制。我們現在能夠在組屋頂樓、公園、甚至是學校操場邊的一塊空地來種植蔬菜。」
梁莉雯也說,自2017年以來,學生會把收割的蔬菜送給同學和學校的清潔工人。為了培養學生的同理心,校方也從2018年開始,把這些蔬菜送給社區中更有需要的群體。

協和小學的學生在校內城市農場旁邊篩選剛收割的蔬菜。 圖:呂思嫻
細分主題 讓學生探索體驗
另一所學校顏永成小學,則通過應用學習項目「從農場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讓學生通過細分的各種主題,探索並掌握食品可持續性的概念。
顏永成小學科學高級教師陳明輝解釋說,學生知道蔬菜來源後,也能了解我國如何利用包括垂直耕種、水耕種植的技術,克服土地稀缺的挑戰。
此外,學生還有機會探索食品加工過程、了解如何選擇更環保的食品包裝,以及學習如何從食物殘渣中製造堆肥。
陳明輝說:「通過我們的計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食品可持續性的重要性,以及他們所扮演的『生態永續擁護者』(Eco Stewards)的角色。他們現在會更積極地向周圍的人倡導可持續性發展。」

顏永成小學學生在校園垂直農場的種植蔬菜。 圖:呂思嫻
學生:對環保有更深了解
就讀顏永成小學的小六生張睿翰自幼受母親影響,而喜歡上種植,他平日也會在家種香蘭葉、姜、辣椒等。看到學校有相關的課程輔助活動(CCA)後,就毅然退出合唱團,加入「小農夫」行列。
享受親近大自然的他還會上網瀏覽資料,進行自學。他認為,種植蔬菜,甚至是保護環境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所有人都能互相幫助、提醒及學習。
協和小學的小五學生黃羽軒則說,學校的活動讓他了解到,人人都該為社區和環保盡一份力。
「雖然我們是小學生,我們也有責任幫助他人,比如說我們會把在種植的蔬菜捐贈給有需要的人。我想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
他也從中了解到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更加珍惜盤中的食物和生活周遭的植物。
同樣是小五的何歆禕表示,種植蔬菜的漫長過程不僅讓她變得更有耐心和毅力,她也學會尊重環境。
「當老師或朋友和我們分享如何照顧植物時,我學到了在照顧植物時,應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我現在可以更好地照顧家中的植物,並與我的家人分享這些知識。」
除了這些與綠化有關的應用學習項目或生活教育項目外, 我國的小學也會通過不同項目培育學生。
明年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報名活動已從上個月29日開始,一直到10月31日。有興趣了解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小學,家長可以瀏覽教育部官方網站閱讀相關資料。

明年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報名活動正在進行,不少小學推出應用學習和生活教育項目,灌輸可持續發展知識,希望吸引學生報讀。 協和小學是其中一所推行這類項目的小學,通過讓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蔬菜種植等,培養他們的環保習慣。 其中,所有五年級學生可到校園操場旁的城市農場,學習水耕種植的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