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4年9月14日《早報》的報道,有一份當時的調查顯示,國立大學三分之二的學生都表示,最能代表新加坡的不是國旗,而是新加坡英語(Singlish)。
03.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華語
沒有到過新加坡的人,以為在這個華人居多數的國家裡,只要會說中國話,溝通便不成問題,其實不然。
新加坡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同,其語言使用也出現多元化的變異和創造,如果不了解其中的門道,說不定你和一個新加坡華人說華語,反而需要翻譯在你們之間呢。
有人把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華語謔稱為「Singenes」,即「新加坡華語」,從這個詞就可以看出新加坡人在新詞語上的創意。
那麼,新加坡華語到底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是各種語言混雜。由於複雜的語言環境的影響。新加坡人喜歡在講話時攙雜各種語言,想起來哪個詞就用哪個詞:馬來、印度、英語和各種地方方言,就是方言也有福州、福建、廣州、海南、客家等十多種。
其中以閩南話的影響最大,比如,新加坡人說「今天很顯」,聽者往往一頭霧水,這個「顯」是閩南話的發音,意思是「無聊、膩煩、悶」。由於使用頻率很高,新加坡的任何一個種族的人都會說,反而很少有人說「無聊」了。又比如從廣東話中吸收的「搭客」(乘搭任何車的乘客)、「擺烏龍」(做錯,誤會)等等。
由馬來文變異過來的詞語也很多。比如「加龍古尼」,是收舊貨的,它原本的意思為馬來文中的麻袋包,因為從前收舊貨的人會背著麻袋走街串巷,一路叫喊「KayungGuni」,現在他們雖然早已經改為用小型貨車收舊電器舊衣物舊報紙等等,但人們仍然習慣稱呼他們「加龍古尼」。
又比如「甘榜」「巴剎」「奎籠」等,這些詞語都是從馬來語直接音譯過來,其中,「甘榜」是村莊的意思,「巴剎」是市場,「奎籠」是海上觀賞自然景物的地點等。

新加坡華語中還有些特有詞語,它們反映新加坡社會特有的事物或現象。例如「內閣資政」,是英文seniorminister的意譯,原譯高級部長,後定名為內閣資政。李光耀和吳作棟都曾經擔任過內閣資政,新加坡人大多尊稱他們為李資政和吳資政。
「組屋」,指建國以來政府為人民建造的高層公寓。「擁車證」,又稱「購車證」,它是購買各種類型的汽車和摩托車的憑證。「德士」,指出租汽車,這與國內的「的士」相同。「華文B課程」,專為一些華語基礎不好的中小學生設置的課程,特點是重聽說。
這些詞語只有新加坡才有,只通行於新加坡,是新加坡獨用的漢語詞語。
其次,新加坡華語詞彙簡單、精練,用儘量少的詞語表達豐富的涵義。比如新加坡人常常用的一個字叫「美」,公園美、新衣服美、字體端正美,甚至蔬菜美、水果美,豬肝也可以美。
久而久之,很少聽到新加坡人說「漂亮」、「潔」、「美觀」等詞彙,反正具有這些特點的事物,一律稱之為」很美「就可以傳神了,說者聽者都懂得對方的意思。
還有一個字是「粒」,新加坡華語把所有球狀或近似球狀的東西稱作「粒」,大到地球,小到芝麻,都可以稱作「粒」,新加坡有一種麵條,裡面裝著幾個團扁圓狀的麵條,目的大約是供食用者取用方便,稱奇的是,外面的包裝上寫著「內裝六粒」。這種「粒」的用法有時幾近詭異,比如有人說「兩粒乳房」,可能有些中國朋友聽著會很不習慣。
新加坡人表示時間時,習慣說幾點幾個字,比如十點零五分,就叫做十點一個字,十二點三刻就叫做十二點九個字。你經常可以聽到「等等我,我只需要兩個字的時間就到。」意思就是,他還有十分鐘就來了。
而中文中常用的「禮拜幾」,也被簡化成了「拜幾」。

由於英文在新加坡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遠遠高於華語水平,所以,你可以在華文報紙電視上,非常容易地找到錯字別字,有些讓人不忍卒讀。
比如最近,一家民眾聯絡所向周圍民眾發放的廣告宣傳單上就出現這樣一句廣告詞:「建康鍛鍊,生體平安」,一句廣告八個字,就「錯別」了兩個。
觀眾和讀者也見怪不怪了。其實說白了,除了那些從事華文教育或寫作的專業人士,沒有幾個觀眾或讀者去「雞蛋裡面挑骨頭」,不是他們大度,而是沒人注意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所以,錯別字才大行其道。
有些剛到新加坡的中國人,似乎不大願意接受「新加坡華語」,認為這是對正宗漢語的扭曲,他們堅持和新加坡人說「正宗漢語」,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結果依然是慢慢地被「新加坡華語」同化,在新加坡待久的中國人,也會不自覺地染上新加坡口音,習慣新加坡本土的詞語。
以新加坡人所說的「腳踏車」為例,它在中國的叫法是「自行車」。但是,你如果要新加坡人改口用「自行車」,新加坡人首先拒絕接受,他們有自己的理由:「中國的『自行車』很不合理,『自行』是自己走,它自己會走嗎?而『腳踏』就不同,我自己用腳踏,它才會走。」
其實,任何一種語言現象的產生,都有其深厚的人文社會等的影響,沒有哪一種語言一定是絕對正宗的,只要在某一個區域共用,就有存在的價值。
關於這種現象,著名語言學家汪惠迪先生說,「你踏你的車,我行我的車」,各行其道,並無對錯之分。
新加坡的英語和華語,它們體現了新加坡人的語言特色,成為新加坡社會的一面鏡子。
這些詞語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是新加坡這個多元民族國家的財富,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不容低估的語言價值。
資料來源:
1. 西安日報:新加坡華語的變異
2. 新加坡文獻館:語言政策影響下的新加坡英語
3. 聖淘沙:在新加坡如何點購傳統咖啡(和茶飲)
4. 維基百科:新加坡華語
5. 新加坡文獻館:新加坡語言地位對家庭母語保存的影響
6. 早報:新加坡雙語政策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