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茶,很多人會想起中國的各種茶,西湖老井、安溪鐵觀音、信陽毛尖、雲南普洱等等......
早年中國沿海人下南洋,將中國的茶文化帶來了新加坡。經過百年繁衍,新加坡華人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他們推崇老茶的陳味,也愛明清老茶具,因緣際會的存留和留心的尋找。

新加坡大英國協協會,聯合新加坡綠森林藝術坊舉辦了茶話會,品茶之餘探尋分享中國茶和南洋茶之間的異同。

綠森林藝術坊的畫廊位於Jalan Besar一棟三層樓高的老房子裡,充滿了滿滿的歷史感。
店內以復古和舒適為主打,藝術種類齊全,包括名家字畫、頂級珠寶、藝術飾品等,極具收藏價值。漫步其中總有種時光緩慢倒流的質感。

娘惹茶器鋪在印度手工棉布上,各方文化交匯極具特色
茶會中,新加坡大英國協協會主席余錦全博士展示了當時為英女王90歲生日準備的珍藏茶具。做好的50套茶具,最終只挑出了最好的3套保留,目前每套估價超過100萬新幣。除了送給英女王的一套外,另外兩套分別由新加坡駐英國最高公署和新加坡大英國協協會保存。

茶具在新加坡設計,在英國製造
茶話會上著重品鑑的南洋茶,雖是脫胎於中國茶,但是經歷了百餘年的歷史積澱和發展,逐漸擁有了一套自己的獨特理論。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南洋茶得配上南洋特色風味的娘惹糕點一起品才更佳。這很像英國人熱衷的High Tea,說不定是當初的殖民史改變了新加坡人的品茶習慣。

百餘年前,在新加坡最受歡迎的茶,叫六堡茶。它的味道和普洱相近,是黑茶的一種,原產於廣西梧州蒼梧縣六堡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款暢銷境外的歷史名茶,影響了近一百多年以來的南洋華人茶飲習慣與生活。


綠森林特邀高級茶藝師高慧穿著娘惹服飾展示南洋茶藝
六堡茶當初是專門為來南洋工作的勞工準備的,價格相當平易近人。據說,當時礦場上要是沒有寫上供應六堡茶的牌子,就沒有勞工會去呢!

六堡茶也是當時南洋礦區中的「保命茶」
喝上一杯家鄉六堡茶,既可消暑祛濕又可解思鄉之苦,自此以後在南洋紮根。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黃渭楠博士向大家分享他對六堡茶的感受
另外一種在南洋很出名的,則是安茶,也叫舊六安茶,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遠銷東南亞,製作工藝長達8個月!

安茶中的極品——孫義順安茶
下南洋的水手船工當初把這種茶葉作為隨身必備的神藥,他們的家人也常以之供奉神靈,祈佑遠行的親人平安回來,因此六安茶又被直接稱作「安茶」。不過,安茶來到新加坡後可是高端茶,一般只有商賈權貴才會在家中準備,可不是誰都能喝得起的。

20世紀30年代的安茶
茶會上很多賓客都穿上了南洋風格的傳統娘惹服飾,以最「正統」的新加坡服裝,品嘗南洋特色茶。

除了南洋茶外,品鑑中國茶也是茶會重點。現場奏起的琵琶(演奏者:韓曉),更為這次茶會添上了一層藝術典雅的氣息。


古琴師奏起古樂,平添一番深意。


古琴師佘偉銘先生彈奏中
其中一位來賓鄭惠與琴師即興聯袂演出,一曲清平樂清新淡雅,富有畫意。

聽著清雅的音樂,品嘗著茶會特意為來賓準備的娘惹點心和新加坡特色肉乾,以及其他中式茶點,大家紛紛交流自己對於茶道的心得。畫廊女主人鄭麗勤小姐熱心藝術活動,現居新加坡。



連歐洲人和印度人都被吸引而前來,分享異國飲茶習慣和東西方茶道的異同。源自中國的茶在各國都有不同文化展現,而新加坡是個各國文化交匯之所。


工夫茶的門道很多,一套好的茶具肯定是必不可少。治器、納茶、候茶、沖點......泡茶這套完整的流程,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傳統中國茶分為六大種類: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紅茶和烏龍茶。「納茶」,將茶葉按粗細沖泡,才能得到最均勻的茶味。

茶話會結束後,大家還一起合影留念。茶會有期茶道無窮,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茶友,也是樂趣一件。

戳視頻可看活動更多現場圖:
綠森林藝術坊主打土生華人(也就是娘惹和峇峇)文化,代表著一種別於原住民的精緻感。畫廊開幕時,時任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參贊兼總領事王家榮受邀出席並發表致辭。

王家榮認為,綠森林藝術坊以「中國底蘊加南洋特色」,體現了中國和東南亞的結合。他期望看到中新兩國之間有更多的文化和藝術交流與合作,並取得豐碩成果。

畫廊主打的的「娘惹」文化,展現了早期中國移民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的歷史,內展各種娘惹風格的家居裝飾:

描寫娘惹生活的油畫:

還有種種娘惹文化的工藝品:

娘惹服裝和珠繡鞋,製作周期都是以月計算,仿佛可以從華文中看到過往歲月,極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