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體的崛起,帶動了大家拚命在網上曬幸福曬恩愛撒狗糧。再不然就是推送一大堆勵志睿智的語錄,在社媒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如此虛幻而美好。
於是乎,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會產生這樣的念頭:天天幸福、時時刻刻開心,是應該的;瞬間戰勝不愉快,也是必然的。

社交媒體上關於「幸福」和各種「美好」貼文的標籤成千上百萬條。(紅螞蟻製圖)
但現實生活,何嘗是這個樣子?
童話故事的結局,經常寫著公主和王子快快樂樂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
然而,童話故事沒有繼續寫的,是婚後第一年並不是開始了在城堡中永遠幸福的生活,而是開啟了兩個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人的結合與磨合。
第一年生活要磨合的不僅僅是生活習慣,還必須應對來自雙方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壓力。
開始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必然有大大小小的衝突。大至價值觀的不同和金錢使用習慣所帶來的衝突;小至洗衣服的方式、晾衣服的方法都可能引起拌嘴和爭吵。
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
比較遲生娃兒的閨蜜,坐月子時帶著浮腫的眼告訴我:
「懷孕時,大家都祝福我,分享的都是她們和初生孩子的幸福故事。這些媽媽和朋友們,沒有一個告訴我原來帶孩子這麼辛苦!現在,我告訴她們我好累,她們才開始分享種種她們的『恐怖經驗』,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

寶寶嚎啕大哭。(法新社)
一個孩子剛出生的新手爸爸告訴我:
「我的妻子有產後憂鬱症,我工作完了,還要在晚上喂奶,有一次還累得換尿布時讓孩子摔下床,幸好孩子沒有事,但我心裡很內疚。然後大家還要我體貼老婆。我其實很恐懼,因為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會突然暴怒。」
「大家都說婚姻中迎來新生命是一種祝福和喜悅,所以我不可以告訴大家,我天天活在精神折磨中,孩子的降臨,讓我和妻子的關係降到冰點。為什麼我沒有被告知這些所謂的幸福背後的辛苦?」
如果在現實考驗降臨前,就被預示告知,幸福的背後也會伴隨不可思議的辛苦,但是暴風雨中卻同樣隱藏著祝福與收穫;或者有「前人」分享自己真實的個案來反映出真實的情況,那麼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被現實生活打個措手不及。
不可能完全沒有煩惱

(網際網路)
富豪與成功人士,還有那些跑去鄉村過上令人艷羨的退休生活的人,就沒有煩惱了嗎?
其實明星、富豪和名人也跟我們一樣,也會面對各種困境、有情緒、有掙扎,也有各自的心酸。
然而一打開社交媒體,總會看到光鮮亮麗的他們似乎活得和神仙一樣快樂, 沒有人世間的煩惱,似乎在傳遞著一種信息:
擁有煩惱就是不夠正面思考。
如果想要擁有富豪潛質,就應該天天展示出開心幸福的樣子,那麼才可以吸引幸福來敲門,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的秘密。

光鮮亮麗的人生等著你?(法新社)
因而,一旦生命中出現不快樂或鬱悶的情緒,就會讓大家產生罪惡感,甚至懷疑自己的抗壓能力。明明已經不開心了, 還對自己的痛苦產生厭噁心態、拚命壓抑,豈不是越變越糟?
其實我們內心深處或許都清楚知道,世界並不是社交媒體所描述的那樣:到了生命中的某個點,就可以一輩子幸福快樂無憂的生活。只不過,我們似乎更寧願不去觸碰那些血淋淋、會令人感覺到不舒服的真實情況。
現實世界中,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同等分量的心理掙扎。活得夠久的人,一定經歷過種種的不堪和痛苦,因為身而為人,就必須經歷酸甜苦辣的複雜人生。
面子重要還是家人的情緒重要?

人生一定有壓力有低潮。(ALAMY)
最近跟一名女性朋友聊天,對方離婚後不得不搬回家與母親和姐妹同住。
當時,她患上了憂鬱症, 原生家庭收留了她也給她提供吃住,讓她心生感激。 然而,在家時她卻天天被罵被批評:
「為什麼你那麼沒有精力?為什麼愁眉苦臉,家裡死人了嗎?」
她當時不斷解釋也沒有用,只能咬牙撐下去。
熬過那段日子後,她現在回看當時的自己,除了要照顧自己的病情之外,更需要安撫家人的心情!
因為在華人家庭里,孩子應該要能秉持吃苦耐勞的傳統,一旦「敗給了」憂鬱症,突然失去外在動力變得懶懶散散整體待在家,就會上升至家庭失去面子的問題。
她總結說,華人傳統家庭照顧面子,比照顧個人情緒更加重要。
現在她已搬離原生家庭,但想起當時被收留時如何被對待,依然百感交集。
是「看不清」還是選擇看不見?

(ALAMY)
如果大家都能坦然接受「痛苦」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或許就能開始了解擁有心理問題並不是一種罪過,也不是個人問題,更不是值得羞愧的窘境。有低潮並不表示你這一生就完蛋了,無能為力再走出困境。
這也許能帶動社會用體諒和關懷的角度,去看待正在經歷著困難的家人、同事、身邊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我們更應該在社媒上曬出的,是這種屬於共通的人類生活經驗的心理困境。告訴大家它並沒有所想的那麼神秘,也不值得羞恥。大家通過分享互相鼓勵,相互共勉之。
這樣,或許就能打破那些在社交媒體和網絡上拚命曬幸福,傳遞只要天天向上、天天成功開心和幸福,就能瞬間擺脫任何不幸的現代迷思。
奈何,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在社媒上刷一些傳遞美麗和美好的幸福視頻,不太喜歡接觸過於真實的情況。對不少人來說,社媒很可能就是他們逃避現實的渠道。
新加坡社會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上,道阻且長,還需多多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