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短短一周內馬來西亞吉隆坡
發生了四起令人震驚的地陷事故
引發全網熱議!
其中8月23日第一起發生於
吉隆坡印度回教堂路附近的事故
導致一名女遊客掉進8米深坑後失蹤
事故現場視頻在網絡上瘋傳
真的是天降橫禍、毫無預警
誰看到不被嚇得一身冷汗!
肉眼可見的巨大地陷洞
十分恐怖
看得路人和網友都心有餘悸
圖源:CNA
事故發生之後
馬來西亞方面一直在全力組織搜救
110名搜救人員晝夜不停地搜尋
仍然無法找到失蹤者
最終9天之後的8月31日宣布停止搜救
48歲的失蹤女遊客維賈亞萊丘米的
丈夫、兒子和妹妹同意當局停止搜尋後
於9月1日下午回到事發地點
按印度教儀式點燃油燈
搖響鈴鐺
然後小心翼翼捧起一把土
裝進塑料袋
以期望可以帶「她(失蹤者)」回家
*失蹤女遊客長子重返事故現場
圖源:中國報
而就在馬來西亞政府
全力搜救這位印度女遊客的同時
吉隆坡市區又接二連三 發生了數起地陷事故
讓民眾不禁發出疑問 「吉隆坡還安全嗎?」
第二起地陷事故發生在8月26日于吉隆坡市甘榜格靈芝(Kampung Kerinchi)班台柏邁路(Jalan Pantai Permai)一處的人行道。
第三起地陷事故發生在8月28日清晨,距離第一個地陷位置50米的地方,可能因下雨導致地陷。
第四次地陷事故也發生在印度回教堂一帶,這次出現的坑洞洞口直徑約一米,位置距離第一次地陷地點約100米。
而在8月30日的記者會上 馬來西亞全國警察總長拉扎魯丁表示
目前尚無必要 將吉隆坡印度回教堂路地陷地段 頒布為不安全區或災難區
圖源:南洋商報
而就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地陷頻發的這周
韓國、台灣地區也都發生了路面塌陷事故
還有掉進坑裡的民眾受重傷
圖源:8world新聞網
圖源:東方日報
這不禁讓許多網友擔心 地陷事故在全球各地頻頻出現 作為同樣擁有大量地下工程的國家 又與馬來西亞如此臨近
新加坡會有地陷的風險嗎? 會不會也突如其來塌一塊?!
今天,辣媽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個問題,探討一下是否需要擔心新加坡「掉下去」~
為何吉隆坡會地陷?
根據地質專家們的研究,馬來西亞的地質主要是由沉積岩組成的肯尼山地層和有喀斯特成分石灰岩地層組成。讀書時學地理大家一定都聽過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溶蝕可溶性岩石後形成的,有很多溝壑。
事故調查顯示,吉隆坡地陷是由於地下水管破裂導致水土流失而引發的。於是有網友猜測,這是因為地下規劃基建在石灰岩上,地下的水不斷從其石面裂縫流過、排出造成岩石溶解,最終發生了地面凹陷。
圖源:CNN
而新加坡雖然也有許多地下工程,地理位置還與馬來西亞臨近,情況卻大不相同。
新加坡「地下王國」的防患於未然
新加坡總面積約734.3平方公里,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由於土地資源稀缺,新加坡政府建國起就開始開發與發展地下空間,城市規劃始終走在世界前列——地鐵、地下商場、停車場、儲水設施等都神奇地匯聚在國人腳下。
根據新加坡國土發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簡稱MND)2019年的數據,新加坡已挖到地下80米,地下規劃甚至達到100米。那這樣深的規劃,是不是會增加新加坡地陷的風險呢?
圖源:https://www.clc.gov.sg/docs/default-source/lecture-slides/clc-lecture-uncovering-the-underground.pdf
首先,從地質結構上看,新加坡主要由花崗岩和沉積岩組成,這些岩石層相對堅硬穩定,抗壓性較強;同時,新加坡也沒有活躍的地震帶,就理論而言不易發生大規模的地陷。
其次,新加坡政府對於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一直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規定。為了防範地陷等地質災害,還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審批和監管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包含政策層面,對技術也有高要求。
嚴格的政策法規及審批流程
根據新加坡建築局(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簡稱BCA)的規定,所有的地下工程在開工前,都必須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查和環境影響評估,並提交風險評估報告(報告里必須詳細說明工程可能對新加坡地質、土壤以及地下水位的影響),如果風險較高,施工項目需重新設計,所有工程都要在通過多個部門聯合審批後才能動工。
圖源:BCA
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必須符合BCA安全指南(Guide on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in Singapore)的同時,施工途中的所有的步驟還要符合BCA制定的標準,比如《建築控制法》、《環境保護和管理法》等,若施工方違規,會面臨極高額的罰款甚至刑罰(坐牢)。
專業的培訓與合作
經過多年的經驗和實踐檢驗,新加坡發現地下施工的嚴格規範不能只停留在紙質規定上,為了降低風險,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培訓與考核措施。
比如BCA與建築和土木工程承包商展開合作,確保所有參與地下施工的工人和工程師都經過專業訓練,具備相應的技能、安全意識和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措施,給地下工程每個步驟的安全上雙保險。
各個部門間的合作 圖源:BCA
在地下工程的管理和維護上,新加坡政府多個部門之間還有著緊密的合作。比如,城市發展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簡稱URA)、環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簡稱NEA)和水務局(Public Utilities Board,簡稱PUB)會定期召開協調會,共同討論地下工程的進展和潛在風險問題。
先進的技術支持
新加坡還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對地下水位和土壤結構進行實時監測。比如地質雷達(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簡稱 GPR)、分布式光纖傳感器(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ors,簡稱DFOS)、通道地震反射波探測系統(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簡稱MASW)等。
這些傳感器埋在新加坡地下深處,可以幫助各部門實時掌握新加坡地下的動態情況,哪怕土壤有很細微的移動或異常,都能被這些技術捕捉到,立即向NEA、URA等部門發出警報,相關部門則能迅速作出應對措施,降低地陷風險。NEA還會每年發布有關新加坡地下水位變化的報告,幫助大家了解、防範地陷。
新加坡的「地陷風波」
雖然新加坡足夠重視地下安全問題,也採取了各方面防範措施,但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降雨量十分充沛。加上一些老社區地下管道老化或維護不當,也為地陷埋下了隱患。
圖源:straitstimes
在過去幾年間,新加坡也發生過好幾起地陷事件,例如:
2013年1月,岌巴路突然因地下水管爆裂,路面出現2米寬,0.5米深坑洞,一輛路過汽車栽進去。
圖源:straitstimes 2013年7月,地鐵建設施工時因未能監測地下水位變化,引發道路出現約3米寬、2米深的坑洞。
圖源:straitstimes
2017年12月,由於地下管道破裂,西海岸公園附近的一個施工現場出現地陷,形成約2米深的坑洞。
2022年11月,花拉路附近因隧道施工造成土壤鬆動,致使路面行車坑洞。
圖源:straitstimes
所幸,這些事件都沒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
新加坡民眾對此怎麼看?
這些事件當然也引發了不小的民眾議論。
有的網友說:
「每次看到新的地鐵建設,我都在擔心會不會又地陷出現坑洞?」
「新加坡地下工程太多了,難免會出現隱患。」
《2019城市規劃草案》
也有人安慰大家:「新加坡的施工標準和技術水平已經很高了,這些事件只是偶然現象,不必過於恐慌。」
「新加坡城市規劃的嚴謹和專業,我們不用太擔心地陷問題,如果新加坡都因地陷不安全了,可能很多國家也比新加坡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