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誓就任第九任新加坡總統的尚達曼早前在競選期間,曾針對新加坡何時會知道自己已準備好接受非華族總理時,作出了以下回答:
「新加坡已準備好隨時接受非華族總理。」
尚達曼是首位經選舉產生的民選非華族總統,在總統選舉中以狂風掃落葉之姿,戰勝另外兩位華族候選人。
他同時也曾是政府內閣中聲譽卓著的政治家,退出政壇前,一直都被坊間認為是成為非華族總理第一人的熱門人選。
因此,尚達曼有關新加坡已準備接受非華族總理的這番說法,自有其深厚意義。
(註:卸任的哈莉瑪(馬來族)及已故納丹(印度族)也是民選總統,但前者在特定種族「保留選舉」中不戰而勝,後者參選的兩屆選舉亦未有其他合格對手,因此皆未經歷選戰洗禮。)

尚達曼高票當選我國總統。(海峽時報)
今天(13日)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新加坡社會確實如尚達曼所言,已經準備好迎接一位非華族總理,尤其年輕一代,更是如此。
民調機構YouGov在9月8日至11日期間,即9月1日總統選舉後對1000名21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展開了訪問調查。
調查發現,有高達63%受訪者贊成他們已經準備好接受非華族總理,只有15%的受訪者認為新加坡目前尚未準備好,但遲早會準備好接受,其餘22%的受訪者則表示新加坡永遠不會準備好,或不確定。
若按年齡層區分,年輕一代對非華族總理的接受度又更高。
千禧一代(1981年至1996年期間出生)和Z世代(1996年至2010年期間出生)分別有73%和76%的受訪者願意接受非華族總理。
換句話說,42歲以下的新加坡成年人已有超過七成願意接受非華族總理。
相較之下,42歲以上的中老年國人的接受比例較低,但也都有超過一半,且接近六成的水平。
其中,X世代(1965年至1981年期間出生)的接受度為57%,立國一代(1950年代出生)和建國一代(1949年以前出生)則分別有54%及57%。
無獨有偶,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也發現,新加坡的宗教容忍度在被調查的六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及斯里蘭卡)中是最高的。
調查發現,在佛教作為較普遍宗教的新加坡,認為其他宗教如回教、興都教及基督教等和新加坡文化及價值觀相容的受訪者比例,皆在85%以上。
另外,相較其他國家,調查也發現新加坡人更不認同種族身份及宗教信仰是國家認同的必要條件。
這顯示新加坡社會數十年來的多元社會淬鍊已漸收成效,大多數國人早已將「非我族類」的過時觀念拋諸腦後。

新加坡是擁有不同族群的多元社會。(海峽時報)行動黨怎麼看?
新加坡何時出現非華族總理?一些政府官員和行動黨高層都曾發表過意見,一度是總理接班人的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也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王瑞傑在2019年和2023年都回答過這道問題。兩個相隔四年的答案有些微差異,或可藉此觀察到新加坡社會的變化,以及行動黨對此事的取向。
王瑞傑最近一次的相關表態是在本周一(11日)的「福布斯全球總裁會議」(Forbes Global CEO Conference)上。
他在與《福布斯亞洲》編輯德貝爾(Justin Doebele)對話中指出,本屆總統選舉結果釋出了非常正面的信號:
「他(尚達曼)是印度族的事實,並未阻止選民選出最合適的人選。」
王瑞傑認為,新加坡社會已經愈來愈成熟,總有一天會迎來一位非華族總理。
這番表態和他2019年的說法有些許不同。
當時他曾表示,他個人的經驗是老一輩的國人還未準備好迎接非華族總理,但時至今日,他的說法已改為「新加坡社會已經愈來愈成熟」。

王瑞傑(左)認為新加坡社會已經越來越成熟,總有一天會迎來非華族總理。(海峽時報)
如果將王瑞傑的說法視為行動黨的風向標,或許意味著行動黨已接收到了國人明確而清晰的信號:
「我們準備好接受非華族總理了!」
誠然,在最夠格當上非華族總理第一人的尚達曼跑去當總統後,現階段檯面上還看不出哪位非華族政治人物有辦法達到如此高度。但只要新加坡堅持選賢與能的立國之本,相信假以時日會水到渠成。
新加坡社會已經準備好迎接非華族總理,剩下的就是等待那個對的人,在對的時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