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短缺自女傭始?

來自女傭事務所到消息指出,大量女傭出走台灣,台灣的僱主能提供比新加坡多一倍的薪水,也會給予女傭更大的自由,因此更受女傭青睞。
隨著台灣重新開放邊境,對會講華語的女傭來說,那裡或是更具吸引力的工作地點。受訪幫傭中介指出,本地會講華語女傭的供應因此減少。
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地相繼開放邊境,但受訪的女傭和看護中介說,這不會影響本地能講華語女傭的供應,本地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台灣。

會說華語女傭的需求總是存在,如果她們來自印度尼西亞,通常是曾經在台灣工作的人,並且在那裡學講華語。
在台灣時,她們大部分的工作是照顧年長者,因此會說華語並曾經在台灣工作過的人,非常適合在新加坡擔任年長者的看護。
不少女傭表示自己比較能適應新加坡的氣候和生活習慣,而且社交圈子也比較廣闊。雖然在台灣的收入比較高,但女傭決定在哪裡工作可能有不同考量。
中介透露,目前會講華語的女傭來源有限,主要是曾在台灣或香港工作過,或曾在本地工作並在上一任僱主家學過華語。這也意味著會講華語的女傭並沒有固定的供應,主要是轉聘的女傭。因此,不少中介認為應探討擴大來源或開辦具針對性的培訓課程。

談到是否有新女傭來到新加坡才學習華語,中介表示女傭一般上抵達本地兩三個月後就會到僱主家,沒有足夠的時間受訓。
不少周邊國家的女傭選擇來新加坡是因為這裡很安全,而且天氣以及飲食習慣都和家鄉很接近。華語對他們來說不算難學的,學會就能更好地同僱主家人溝通。
本地的勞動力市場短缺不只是女傭一個工種,有更多的行業呈現出搶人的趨勢。
延遲退休?

東亞地區人口老齡化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來得快,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促使越來越多年長者得工作到70歲或以上。
一些國家如日本因為不願引進大批移民,有一半的企業面臨全職員工短缺問題,不得不以年長員工來填補空缺。
除了日本,韓國和中國也嘗試改變政策,如提供企業補貼和調整退休年齡,以應對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
不過報道指出,在這些國家,全職、穩定的工作是為相對年輕的人保留的;許多滿退休年齡的長者在失去全職工作後,多半只能從事低薪的合約工作,如清潔工、司機或保安。但為了生存,許多年長者還是會選擇繼續工作。
據報道,在日本、韓國和中國,政府提供的養老金通常無法支付基本生活費用,平均每月只有500美元(約666新元)或更少。

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並跟上養老金支付的步伐,一些國家政府正試圖將退休年齡推高,但這也碰到了一些阻力。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僱主都願響應政府的政策,提高退休年齡。由於東亞地區普遍採用以資歷為基礎的薪酬體系,公司多半希望將年長的員工從工資單中剔除,而不是讓他們延長工作。
東南亞經濟何去何從?

對於亞洲地區的許多經濟體來說,新的一年可能會歷經坎坷,但隨著企業開始在中國市場之外尋找多元化投資機會,一些經濟體也可能將從中受益。
2022 年本應是全球經濟從冠病大流行中復甦的一年,但對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來說卻是艱難和充滿挑戰的一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供應鏈持續受阻、中國在清零政策下屢次因疫情爆發而實施的封控,以及通脹飆升等問題都抑制了增長前景,並給企業和家庭帶來了經濟和財政困難。
美聯儲為遏制通脹飆升而大幅加息,也導致一些亞洲貨幣對美元貶值,進而加劇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問題,侵蝕了它們的購買力,並促使其央行相應地提高利率以支撐本國貨幣。
進口食品和燃料等商品成本的不斷上升,耗盡了許多國家的外匯儲備,並引發經濟危機。在南亞地區,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因陷入債務困境並遭遇國際收支平衡困難,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援助。
專家認為,2023年經濟形勢仍將困難重重:美國、歐元區和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下降,融資條件惡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均下調了對亞洲新興國家的增長預期。預計新加坡、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以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將尤其受到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
亞太區的增長將受到外部需求疲軟和貨幣環境收緊的拖累。隨著外部需求放緩,出口開始下滑,預計經濟增長在未來一年將進一步呈疲軟態勢。馬來西亞和越南等以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在11月已經出現收縮。
由於美國和歐盟的市場狀況惡化以及中國內需疲軟,東協國家的製造業出口在2023年將面臨更大的阻力。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等國預計在2023年會出現較溫和的經濟增長,這將得益於國內需求的持續增加,即使增速會有所放緩。
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預計在2023年只會緩慢增長,亞洲開發銀行最近將其對中國的預測從4.5%下調至4.3%。這個亞洲巨人的經濟發展此前長期受到冠病清零政策的限制以及國內房地產業危機的沉重打擊。

在經過反覆封鎖、大規模檢測、長期隔離和人員流動限制後,中國於去年12月突然終止了其新冠清零政策。一些限制雖然仍然存在,但隨著大部分嚴格措施的取消,中國國內需求的上升將有望重振該國經濟。
這也將令一些依賴旅遊業的東南亞國家,比如泰國從中受益。由於缺乏中國遊客,這些東協國家的遊客數仍然低於冠病疫情爆發前。雖然這些國家不會期望中國遊客人數能重返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可以預期的是,如果中國開放,情況會有所好轉。
2022年,許多國家開放邊界已經使亞太多個國家的旅遊業逐步回暖,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等擁有大量國際旅遊業的國家,其2023年經濟發展勢頭預計將顯著增強。
印度逆風而上?

由於利率上升和全球貿易放緩,亞洲第二大經濟體印度也面臨著困難。與此同時,原油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也加劇了貿易平衡的惡化。再加上消費者價格指數持續高於印度央行制定的2%至6%的目標範圍,迫使其在過去一年內多次加息,將借貸成本推高至疫情前的水平。
對於2023-2024 財政年,印度經濟預計將繼續保持5.3%的同比增長,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疲軟的外部需求將減緩經濟增長。印度在未來一年面臨的挑戰包括流動性收緊、出口疲軟和增長勢頭放緩,預計2023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從2022年的6.9%放緩至6.3%。
2023年企業將繼續在中國以外的地區進行多元化投資,以避免去年出現的供應鏈中斷,而一些東協國家可能會從這一趨勢中受益。
包括跨境併購和創建投資在內的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數據顯示,2022年流入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激增。

預計,即使中國取消其冠病清零政策,這一趨勢仍將繼續。這不僅會增加東協和印度地區的資本流入,還會提高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