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根據聯合國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除了我國面臨老齡化趨勢的調整之外,我們的近鄰新加坡也同樣在努力應對老齡化的趨勢。新加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卻是亞洲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新加坡的老齡人口比例已由建國初的2.5%攀升至2019年的12.39%,預計到2030年老齡人口比例將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面對老齡化挑戰,新加坡政府倡導「樂齡」養老,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制度保障、社會參與、居家為主的養老模式。
首先是觀念的轉變,:從「老齡」到「樂齡」
「樂齡」是新加坡對60歲以上老人的特別尊稱,寓意著希望他們的老年生活能夠過得安樂祥和。新加坡鼓勵「樂齡人士」老有所為,通過就業與社會保持互動,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和體魄。新加坡政府於2012年頒布的《退休與重新僱傭法令》規定,凡年滿法定退休年齡,健康且工作表現良好的員工,將有權獲得僱主的重新僱傭直到65歲。2017年通過的修正法案將重新僱傭的年齡頂限推遲至67歲。同時,政府會為老年人提供就業培訓,鼓勵其樂意回歸職場與社會。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符合規定的老人都獲得重新僱傭,不僅豐富了「樂齡人士」的退休生活,更將為其以後的生活賺取更多的保障。
在新加坡,「樂齡人士」可獲得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新加坡的機構養老包括社區醫院、慢性病醫院、養老院和臨終關懷機構。其中,社區醫院可提供醫療服務、護理服務和康復服務等項目,對象主要為從急性醫院出院且需要短期護理的患者;慢性病醫院則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長期的醫療及護理;養老院為無人照護或家人無法提供照護的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臨終關懷醫院可為絕症患者提供疼痛管理和治療服務。
新加坡的社區養老是以社區日間護理、康復(日托)中心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這些中心大多設置於社區之內,「樂齡人士」可在社區中心獲得社區康復服務、痴呆日間護理服務和社會日托服務等。新加坡的社區以選區為基礎,選區內的公民諮詢委員會、市政理事會和居民委員會共同承擔著社區的養老任務。
新加坡的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基礎提供的養老服務,主要由居家護理機構、居家姑息照護機構和綜合診所提供醫療保健、家庭護理、家庭姑息照護、老年餐桌、護送和居家個人照護等服務,服務對象一般為體弱多病的居家老人。
新加坡人口以華裔為主,受儒家文化影響,政府和社會提倡全民家庭觀念,鼓勵「樂齡人士」選擇居家養老模式。而作為福利供給本地居民的組屋,在建造時便引入了幾代同堂的設計理念,這類組屋以客廳相連接,兩戶既分又合,使老人與晚輩既能和諧又能照應。對於願意購置此類房屋的家庭,新加坡政府將提供現金減免的特殊優惠,以此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不僅為子女照顧父母提供便利,更能讓「樂齡人士」享受兒孫繞膝的快樂。
從觀念轉化、制度完善到機構、社區和家庭的共同服務與協作,新加坡「樂齡」養老理念所體現出的對老年人自我價值的尊重、對法治保障的敬重和對傳統家庭觀念的繼承和發揚,將會給同樣面臨老齡化挑戰的中國帶來更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