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發現,向年長婦女介紹儲蓄計劃時,讓她們明白存入的款項可獲多少配對額,比解釋儲蓄增幅,更能鼓勵她們儲蓄。(陳淵莊攝)
這項研究讓377名年長婦女參與一個儲蓄計劃,每月將50元或100元存入公積金特別戶頭。結果顯示,存款配對率達2倍,吸引力最強,有85%的參與者完成計劃。
本地一項調查顯示,通過存款配對儲蓄計劃鼓勵低收入年長婦女長期儲蓄時,設定相對高的存款配對率,以及讓她們在能力範圍內撥出適當的存款額,有助提高儲蓄的動力。
慈善組織曹氏基金會國際長壽研究中心委任新加坡管理大學學者進行研究,以了解存款配對儲蓄計劃(matched savings scheme)不同特點,如何影響年長婦女定期儲蓄的決定。研究鎖定婦女是因她們的壽命一般來說比男性長,但儲蓄相對不足。
參與調查的377名年長婦女平均年齡58歲。她們一般學歷較低,59%就業。87%的個人月入少過3000元。
她們參與一個18個月的儲蓄計劃,每月將50元或100元存入公積金特別戶頭。
她們隨機分配入四個小組,分別享有0.5倍、1倍、1.5倍或2倍的存款配對率。研究員也設「控制組」,讓組員只存款,無配對存款額。參與者隨時可退出計劃。
調查發現,配對存款計劃整體上能鼓勵參與者更積極儲蓄,約七成完成計劃。這遠高於只需存款,但無配對存款的婦女,只有約一成完成計劃。
每月存100元的婦女,77%完成計劃,比每月存50元的參與者,約65%完成計劃來得多。
新大行為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振中教授是首席研究員。他說,以參與者收入條件和消費能力來看,每月50元或100元存款額是較務實的目標,儘管兩者都相當有效,但每月存入100元,可獲相對高的配對存款額,對參與者更具吸引力。
配對率達2倍,對參與者吸引力最強,85%完成儲蓄計劃。1倍和1.5倍配對率,吸引力不相上下,同樣有74%完成計劃。陳振中說,2倍的配對比率,顯然比1倍更有吸引力,有關機構推行類似儲蓄計劃時,可按資源多寡在這兩者中選其一;1.5倍的「折中」配對率,未必呈相應比率的效果。
陳振中強調,研究團隊並非要建議最理想的存款配對率或存款額。政府或民間機構推出類似儲蓄計劃時,應按對象的消費能力制定存款額,而配對率則取決於資源是否足夠等現實因素。
他建議,儲蓄計劃參與者應上基本財務管理課程,提升理財能力。
調查也發現,向年長婦女介紹上述計劃時,讓她們明白存入的款項可獲多少配對額,比解釋儲蓄增幅,更能鼓勵她們儲蓄。這顯示在介紹儲蓄計劃時,不能忽視溝通方式。
曹氏基金會國際長壽研究中心總監蘇珊娜說,推行和制定樂齡政策時,應將年長婦女的不同經歷和需要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