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文物局(NHB)、國家能源局(NEA)和新加坡商人協會聯合會(FMAS)在周三(3月27日)一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提出申請,要將小販文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早在去年,新加坡就已經有這個計劃了。
國慶群眾大會那天,總理李顯龍上宣布:
2019年3月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文件,建議將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於是,在本周四(3月28日),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國家能源局和新加坡商人協會聯合會共同表示:由於新加坡人對本國小販文化的熱愛,絕大多數新加坡人支持提名新加坡小販文化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公眾人士已通過多個平台,包括網站、巡迴展覽及流動捐款站,收集並提交超85萬份捐款承諾,並撰寫約3.1萬條信息,競爭提名。
此外,還有超過200封來自小販協會、學校和社區團體等實體店面的支持信。
NHB、NEA和FMAS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一個成功的提名將向世界展示我們對新加坡小販文化的自豪感,鼓勵人們更多的欣賞我們小販文化,並展示我們作為國家代表為子孫後代保護小販文化的承諾。」
鄰國美食愛好者不樂意!
馬來西亞民眾對獅城舉動卻有微言,馬來西亞名廚旺師傅Chef Wan(Redzuawan Ismail)更直斥新加坡的做法「垃圾」:
「當你談及小販時,新加坡並非唯一擁有小販文化的國家。為何你需要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專利?你的小販有什麼特別?」
另一個馬來西亞廚師艾哈邁德(Ismail Ahmad)則指,馬國是街頭美食「天堂」,更應向聯合國提出申請,他說:
「連新加坡本地人都會到馬來西亞享受我們的攤販美食。」

即使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的舉動受到來自鄰國美食愛好者和小販不滿,他們都各自辯稱自己的小販文化比新加坡的更正宗,也更能代表該地區的小販經驗。
但是,這三家機構堅稱,提名的目的並不是要宣布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在該地區的相對優越,他們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
「
「一種元素的銘文並不意味著它是『最好的』或『優於』另一種元素,也不意味著它具有普遍價值,而僅僅意味著它對作為其實踐者的社區或個人具有價值」。
」
國家文物局局長楊嘉祥補充說:
「
「提名並不是為了證明這個元素是真實的,或者比其他文化更好。」
他強調,「這項提名的目的,是要促進市民對新加坡小販文化的認識,並爭取新加坡社會的支持,致力保護這一文化遺產,並鼓勵其可持續性。」
」

新加坡街頭小販門店(圖片來源於網絡)
通過視頻展示小販文化
在提交給教科文組織的申遺文件中,包括一份提名表格、表明社區支持的信件和錄像、一組照片以及一段10分鐘的視頻。
視頻中展示了新加坡街頭的小販文化,人頭攢動,熱鬧且充滿活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名是否值得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五個評判標準:
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是否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是否提高了公眾的意識和討論;
是否有保障措施確保其可持續性;
它獲得了多少支持。
自2008年編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截至2017年,共有39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
包括Mak Yong劇——馬來西亞傳統戲曲形式(2008);法國美食(法國,2010);中國皮影戲(中國,2011);泡菜的製作(韓國,2013);瑜伽(印度,2016)等。
一個由24名成員組成的政府委員會將審議新加坡的小販文化是否適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名單,並於明年晚些時候宣布其決定。
大家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