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看醫生,等候時間長,醫藥費又高?
原來不只新加坡人這麼認為,外國人在新加坡也面對相同的問題,難怪他們最近都不來新加坡求醫了。
在冠病疫情暴發前,新加坡是相當受歡迎的醫療旅遊目的地,每年接待約50萬名外籍病患。
這些病患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越南以及寮國。他們在新加坡的私人醫院接受健康體檢、內窺鏡檢查、器官移植以及心臟繞道手術等專科手術。
新加坡放寬邊境防疫條例後,醫療旅遊需求曾一度回升。
但一些私人醫療業者告訴《海峽時報》,來新加坡接受體檢和內窺鏡檢查的外籍病患近來大幅減少,主要是被馬來西亞和泰國搶走不少「生意」。

這長長的人龍中,有多少人是來新加坡治病?(聯合早報)醫療旅遊大餅怎麼分?
新加坡IHH醫療保健集團旗下有四家私人醫院,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私人醫療業者。截至去年底,外籍病患僅占IHH病患總數的15%,低於2019年的20%。
集團商業總監羅章炎透露,雖然外籍病患人數減少,平均住院時間卻延長了,從疫前的三到四天,延長至目前的四到五天。
「冠病疫情使他們原本的病情變得更複雜,因此他們在醫院住得更久,醫藥費也更高。」
新加坡醫療集團癌症中心醫務總監兼腫瘤內科顧問醫生黃醒榮也同意,醫藥費高漲確實是外籍病患減少的主因。
「新加坡醫療保健領域的通脹率居高不下,可能使醫療服務價格超出了本區域外籍病患可負擔的範圍。」
黃醒榮也說,新加坡的醫療服務能力仍受制於人手短缺的局限,一旦等候時間延長,醫療系統就無法靈活應付外籍病患的臨時需求。

人手短缺仍是新加坡私人醫院的一大局限。(海峽時報)
萊佛士醫療集團執行主席呂俊暘醫生在今年2月的業績說明會上宣布,面對外籍病患的流失,集團接下來計劃在本區域擴大業務。
公共衛生專家林方源副教授認為,這樣的策略是務實的。
他指出,隨著整個區域的富裕水平以及病患的期望不斷提高,醫療旅遊領域料將繼續擴張;尤其是馬來西亞近年蓬勃發展,如今已跟新加坡和泰國並駕齊驅。
印尼作為新加坡外籍病患的最大客源,也試圖利用今年第三季即將開幕的峇厘島國際醫院,挽留那些出國求醫的印尼公民。

印尼新建的峇厘島國際醫院將在今年第三季開幕。(峇厘島國際醫院網站截圖)新加坡靠這幾招把生意「搶回來」
為吸引醫療旅客回流,新加坡一些私人醫院已開始提供客制化服務,例如安排會說流利越南語和印尼語的專屬迎賓員,以及開通微信和聯通信用卡等海外支付和通訊方式。
羅章炎說,雖然新加坡的醫療人員不必學習外語,但醫院會安排他們學習病患來源地的風俗和習慣,以便更好地與病患溝通。
協助安排外籍病患來新治療的Ace禮賓公司創辦人吳國梁指出,這些醫療旅客在新加坡逗留期間,也會處理其他與醫療無關的事務,例如購買房地產或設立家族辦公室等。
吳國梁透露,過去一年也有更多來自中國、阿拉伯和東歐國家的高收入家庭來新求醫,公司單在去年就登記了約1500名病患。他們的需求包括物理治療、中醫或脊椎按摩等服務。
「這些病患會要求更好的酒店和餐廳,我們為此設立了專門的禮賓台,服務這些追求更高品味的病患。」
ICON癌症中心執行長黃惠燕也說,以往多數外籍病患會直接來新加坡會診,但疫後卻有更多人選擇在出發前先透過視訊遠程看診,之後再來新加坡接受深入檢查和護理。
這家中心目前有一組精通越南語和印尼語的專屬迎賓員,方便外籍病患進行問診和安排住宿。

ICON癌症中心有一組精通越南語和印尼語的專屬迎賓員。(ICON癌症中心臉書)
羅章炎指出,許多外籍病患來新加坡是為了進行他們本國沒有的複雜手術,例如幹細胞移植、肝臟和腎臟移植,以及高危癌症治療。
以治療癌症的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為例,在IHH接受這類治療的病患中,就有一半是外籍病患。
相較於傳統的放射治療,質子治療能更精準地殺死癌細胞,並不會觸及周邊的健康細胞,可以減少許多副作用。
新加坡高新醫學研究所控股創辦人鄭師湛醫生透露,到研究所接受質子治療的外籍病患,在新加坡一待就是兩個月。
他們得接受至少30次療程,每次療程約3000新元,比傳統放射治療貴上兩倍。
林方源認為,這類治療或許能成為新加坡醫療旅遊業日後的發展優勢,但他提醒,醫療業者不能因接待外籍病患而忽略本地病患的需求。
「醫療旅遊能為新加坡創造良好的收入和就業機會,但過度專注於醫療旅遊可能會使本地病患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業者必須採取適當的平衡。」

質子治療或能成為新加坡醫療旅遊業日後的發展優勢。(海峽時報)
在紅螞蟻看來,新加坡的私人醫院不必擔心沒生意做。即使外籍病患真的逐年減少,新加坡仍是許多外國「達官顯貴」治病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