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這是不是為什麼您會在政府推出立國一代配套之後,擔憂新加坡可能會淪為「津貼國」?
答:我們經過了這麼多年,才讓國人明白且願意接受福利國家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案。我相信,大多新加坡人都會說福利主義不怎麼好。成為福利國,形同在走一條下坡路。這個觀念已嵌入我們的思維中。而今隨著財富重新分配計劃越來越慷慨,也許會讓人們誤以為我們有足夠資源,永遠也用不完似的。音樂總有一天會停的。那之後又會怎麼樣?
要是我們不加以說明,而如果福利不與付出的努力掛鉤,或者不經過經濟情況調查、津貼也沒有針對性,我們就會面對與福利國相似的問題。已經有好些家住有地房產的國人申訴說自己空有資產卻苦無現金,說他們也理應同經濟條件不那麼優渥的組屋居民那樣享有財富再分配的優惠。
我要說的是,我們應該格外謹慎。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會看到人們來找國會議員尋求經濟援助,有時候他們也毫不保留地宣洩自己的不滿。他們得到了援助金或援助券,可還是口口聲聲說這些還不夠。他們變得滿腹怨氣。我們在提供津貼時,並不在於完全解決他們的需求。津貼的目的更多在於幫助他們,為他們提供一些支援。我完全贊同為那些貧困和相對沒那麼窮的群體提供津貼,幫助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生活費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可是當中產階級也來申訴他們淪為夾心層,當坐擁好幾套房產的退休人士也來申訴他們沒有收入,政府會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要為越來越多新加坡人提供越來越高的津貼。我要再一次提出警惕:過度慷慨,哪怕有再充分的理由,都可能會把我們帶往一條下坡路,在未來終將陷入預算不足的困境。這就是「津貼國」背後的隱患。
保健基金和教育儲蓄基金是吳作棟新政府的兩大指標性政策, 也是他就任總理不久後宣布的新措施。這兩項計劃啟動的時機點凸顯出他是多麼希望這些主張與之緊密相連,也期望它們成為外界對他所領導的新政府進行評估的指標。這一切都讓人不感意外。這兩項政策都經過精心設計,力求幫助貧困者,幫助那些在新加坡嚴苛的唯才是用制度下不經意被落在後頭的一群人,因此也廣獲認可。除了一些雜音指政府在1991年全國大選前啟動這兩項計劃是在「收買」選票之外,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批評與譴責。
到了1993年正式推出後,這兩項基金水到渠成地融入新加坡的 醫療保健與教育體系中,輕而易舉地成了各大醫院和學校欣然歡迎甚至理所當然接受的政策。
好多人,甚至醫療和教育兩大領域的前線工作者,卻早已忘了保健基金與教育儲蓄基金其實是吳作棟的主張。就 連醫療社工也不知所以。林雅彥說:「發現有些同事根本不知道保健基金背後的推手就是吳作棟,我真的是大吃一驚,覺得不可思議。」她說得七情上面,情緒有些激動。「我以為每個人都知道!尤其是負責發放保健基金的醫療社工,更是應當也必須知道政策背後那位高瞻遠矚的是何人。」
如果說保健基金和教育儲蓄基金都深入民心,吳作棟的下一個大動作就不是那麼得心應手了;而這項政策最終也證實是吳作棟政府長久以來最具爭議性、最不受歡迎,也最具分歧的一項政策。
本文收錄於《登高望遠·吳作棟傳》一書中,本書為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個人傳記,由作家白勝暉撰寫。通過情節鋪設,將吳作棟描述得繪聲繪色。
領導人造就國家,而不可預測的時勢則造就領導人。

更多精彩圖書,可關注公眾號: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稿件內容及作者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本媒體立場,文責自負)
登高望遠丨來源
白勝暉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