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邈
新加坡青年黃昱翰的人生路看似一帆風順,但生活總是難以預料,他必須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作出抉擇。
讀博第二年時,黃昱翰為了打理海鮮生意而放棄深造,但選擇繼續兼顧科研,一邊賣魚一邊做研究,每天起早貪黑工作長達15小時。
今年32歲的黃昱翰從小就對科學有興趣,在理工學院主修生物科學後,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深造一年,隨後加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要工作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他因表現優異而獲得深造的機會,在南洋理工大學半工半讀修讀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

黃昱翰在做生意至於,不忘堅持自己感興趣的科研工作。(受訪者提供)
黃昱翰的人生路看似一帆風順,但生活總是難以預料,來到人生的分岔路口,他還是必須作出抉擇。
2019年,由於來自漁村的太太想念家鄉的海鮮,夫妻二人訂購了一些來品嘗,隨後也把海鮮分享給親朋好友,結果意外發現反應熱烈。後來他便與太太創辦了班台海鮮(Hanphy Seafood),在武吉班讓巴剎售賣新鮮無藥水的班台漁村海鮮。
幾個月後,因為沒辦法兼顧工作、生意與學業,黃昱翰決定放棄修讀博士學位,將更多時間投入海鮮事業,但同時也繼續科研工作。他的父母極力反對,也有很多人質疑他的決定。
黃昱翰坦言,剛開始做生意時他們一竅不通,得從零開始慢慢摸索,每天投入至少10至12小時。
雖然生意現在已逐漸上軌道,但許多事還是需要黃昱翰親力親為。他每天凌晨3時取貨到巴剎擺攤,忙到早上7時,稍作休息後就前往實驗室,披上白色大褂開始工作,每天在魚攤與研究所兩頭忙,工作時間長達15小時。
黃昱翰說:「跟太太一起經營自己的生意雖然很累,但是很有動力和滿足感。既然這是我選擇的路,再怎麼辛苦我也不會後悔。」
雖然日忙夜忙,夫妻二人依然不忘回饋社會,日前開始每月為武吉班讓區內的低收入家庭免費送魚。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希望可以儘自己所能幫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