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蘭三巴旺克基(Jalan Sembawang Kechil)或許不是你居住過的甘榜,但前居民Sofea所分享的點滴,肯定多少與好些人的記憶有重疊。跟隨Sofea走一回這條已易名的馬路,追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甘榜的純樸生活。

惹蘭三巴旺克基的印度甘榜里最大的屋子,因地勢低而建成浮腳樓。(受訪者提供)
許多長者感嘆所居住的甘榜已變成鋼骨水泥建築,想向後輩指出確切住過的地方都很難。Sofea Abdul Rahman(56歲,幼教老師)是幸運的,至少在搬離30多年後還有機會走在同一條路上。

已消失的惹蘭三巴旺克基。
整個甘榜是遊樂場

眼前這片樹林從前是甘榜的一部分,Sofea緬懷當年的鄉土氣息。
相較於建國一代,Sofea屬於後期的「年輕」甘榜居民,當時基礎設施已較完善,如有柏油路和自來水。所以她的分享少了黃泥路和煤油燈的辛酸艱苦,倒是多了自由愜意的歡樂笑聲。
Sofea在惹蘭三巴旺克基(Jalan Sembawang Kechil)的印度甘榜出生,確切位置就在目前的三巴旺購物中心對面的三巴旺徑(Sembawang Walk)。
她告訴《聯合早報》,父親從1940年代起就住在該甘榜。那裡大多數居民是印度人,也住著少數馬來人和華人。村民早年多數在附近的英國海軍基地打工,如當清潔工或勞工,英軍撤離後就轉到船廠工作。

Sofea的家和大多數甘榜屋一樣,以鋅板屋頂和木板搭建而成。(受訪者提供)
雖然出世時比她年長17歲的姐姐已嫁人,Sofea的童年一點也不寂寞。她回憶道:「當時父母親不太管孩子,我就和村裡的女孩子一起玩,整個甘榜都是我們的遊樂場。如煮飯遊戲,拿父親的剃鬚刀片切葉子,然後用火柴來燒。我們還會拿木瓜莖,蘸了洗碗液泡成的水吹泡泡。」
馬路對面地勢較低,常淹水。在低處的一所淡米爾學校,下雨時就會搭帳篷,那竟然也成了小朋友的「玩具」。Sofea一臉得意地形容道:「我們雖然沒有去過遊藝園,但也體驗了過山車的樂趣。淹水時我們就從路邊直接跳到帳篷上,然後往下滑到水裡,很過癮。」
採訪當天不時有軍機低空飛過,這也讓Sofea很興奮:「小時候沖涼時最害怕飛機飛過。因為沖涼房的屋頂沒有完全遮蓋,很擔心飛機上的人會看到,一聽到飛機的聲音就彎下身躲到一角。」
僅剩半條路和樹林

惹蘭三巴旺克基的其中一小段,後來易名為三巴旺徑。
1980年代甘榜面對拆遷的命運。Sofea還記得,居民陸續搬走後猴子經常跑到甘榜來騷擾,但她家還是拖了三四年,直到1988年才依依不捨地搬離。大多數居民被安排遷到義順、宏茂橋或馬西嶺的政府組屋。
惹蘭三巴旺克基接近三巴旺路的一小段,後來易名為三巴旺徑。三巴旺徑的左邊是安老院和成人靜養院,右邊是共管式排屋。Sofea的舊家就在安老院一帶。
三巴旺徑盡頭的一片樹林,從前是甘榜的一部分。如今雖然可從惹蘭叻昆迪(Jalan Legundi)繞過去,玩心大起的Sofea選擇「抄捷徑」,輕巧地跨過欄杆,走向樹林較深處「探訪」不知誰栽種的果樹。
惹蘭叻昆迪的兩排店屋建於1960年代,Sofea說店屋仍在,但店家換了好幾輪,食客所熟悉的三巴旺白米粉就在此。她也感嘆店前的綠地變成了小型商業中心,總覺得破壞了原有的歲月感。

惹蘭叻昆迪的店屋建於1960年代(小圖,受訪者提供),如今店家已換了幾輪,後半段的私宅也建高了。
Sofea於2019年和兩名友人開設「Jalan Sembawang Kechil.Singapore 27.」面簿帳號,記錄和分享更多回憶。她也為文物局前陣子推介的三巴旺歷史步道提供珍貴照片和信息。
記者:陳愛薇
攝影:林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