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領導人接連訪華,中國迎來「外交熱潮」。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也公開表示,表示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並與老朋友們敘敘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老高認為,李顯龍想要訪華,不是因為他想湊熱鬧,而是因為這位嗅覺敏感的新加坡總理,已經看到了當前全球政治局勢發展的未來,大國競爭正在走向充斥敵對和流血衝突的模式。在歐洲,大國競爭主要體現在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競爭關係,而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則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競爭關係。俄烏衝突的爆發和西方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已經讓人們看到了大國競爭充斥著敵對和流血。
目前,美國已經把中國確定為唯一有能力危及到美國霸權的挑戰國家,即便在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也絲毫沒有降低對中國的關注。尤其是拜登政府已經認識到,美國無法改變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制度,因此他們準備從改變中國的戰略環境入手,積極在中國周邊及全球打造圍堵中國的聯盟,來實現遏制中國的大目標——而其中最重要環節的之一,就是靠近南海的東南亞,而美國在該地區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的國情很特殊。一方面,它與中國有著經濟上的緊密聯繫和文化上的深厚淵源,另一方面,它也自詡為「西方式的民主國家」,國防安全基本上依賴美國。在這種「兩面性」的影響下,李顯龍對中美的態度一直是處於「左右搖擺」的狀態。
李顯龍上台之初,他選擇強化與美國的關係,大力支持美國的亞太政策並保持高度一致,他甚至在2012年同意美國在新加坡部署4艘瀕海戰鬥艦。

但是中國近年來的快速崛起,給李顯龍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他越來越認識到,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是搬不走的鄰居,其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和地位,不是美國拉幫結夥、搞幾個小圈子就能撼動的,更是任何域外大國不能代替的。
因此李顯龍在2020年連任新加坡總理後,積極主動和中國保持聯繫和交往,與中國開展深層次交流和互助。同時,他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發聲,對中國外交政策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比如在佩洛西竄台前,李顯龍就多次勸告美國不要對中國做出挑釁行為;而佩洛西竄台後,他也多次呼籲中美不要陷入戰略誤判。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新加坡並沒有改變其中美平衡,或者說「左右搖擺」的外交政策。就在上周,新加坡與美國時隔6年再次舉行戰略對話,雙方會後的聯合聲明首次提到了台灣。新加坡明知道台海問題的敏感性,但它仍這麼做,明顯是考慮到了美國方面的壓力。
但是隨著中美力量的此消彼長,美國在東南亞圍堵中國,建立「反華聯盟」的布局終將破產。目前關於「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進展順利,中國和東協不久完成了第一份草案,目前正在準備第二份草案的審讀。如果一切順利,明年年初各方就將達成正式協議。而一旦「南海行為準則」完成法律化,那麼中國最反感的「南海問題國際化」問題將迎刃而解,屆時美國等域外國家勢力將徹底被排除在南海之外,連軍艦靠岸都會成問題。

如果美國丟失在南海問題上挑撥事端的抓手,那麼它就難以再在東南亞折騰起來,而如果美國在東南亞折騰不起來,那麼它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就將面臨重大挫折。因為如果沒有東南亞,美國的「印太戰略」就只剩下在北方的日韓和南方的澳大利亞兩個支點,中間漏了一大塊,其圍堵中國的計劃自然也就名存實亡。
一旦美國無法通過東南亞圍堵住中國,那麼新加坡在美國眼裡的戰略地位勢必將會大幅下降,到時候李顯龍如果堅持讓新加坡「左右橫跳」的話,恐怕就不太符合時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