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億6000萬美元!
你知道我們每年在泡泡茶上花費多少錢嗎?
調查發現,東南亞消費者每年花費36億6000萬美元在泡泡茶等新式茶水飲料上。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泡泡茶市場,總值估計達16億美元;泰國以7億4900美元,排名第二。
另外,調查報告也指出,中國去年的泡泡茶市場總值突破200億美元。在市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下,中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品牌開始進軍東南亞市場,希望同當地和台灣的品牌分一杯羹。

新加坡也是東南亞泡泡茶市場的聚集地,基本每個地鐵站和商場都會有超過1-2家的飲料店。
不過,新加坡近幾年都在嘗試給本地的含糖飲料分等級,也是唯一一個連現調飲料也要分糖類等級的國家。
從12月30日起,本地指定場所售賣的所有鮮榨果汁、泡泡茶和現泡飲料都必須根據飲料的糖分及飽和脂肪含量,貼上營養等級標籤。商家也必須在菜單上列出果凍、珍珠等飲料配料的含糖量。
營養等級標籤計劃和相關的廣告禁令將從今年底開始,擴大到售賣現泡現榨飲料的餐飲店、伙食承包商、網絡商店、以及非零售地點,如:酒店、工作場所、學校、醫療機構和託兒所。
飲料等級
根據條例,在這些場所售賣的現泡現榨飲料必須按所含有的糖分和飽和脂肪,分成A、B、C或D等級。商家必須在菜單上註明哪些飲料被列入C或D等級。至於A或B營養等級的飲料,當局不會強制商家列明。
商家也必須在菜單上,註明珍珠、果凍、冰淇淋、發泡鮮奶油等飲料配料的含糖量。
另外,商家不得為被列入D營養等級的現泡現榨飲料打廣告。
衛生部說,新條例生效後,沒有標示營養等級標籤的商家將被視為違例,一旦罪成,可被罰款多達1000元,重犯者的罰款額加倍。

而根據衛生部所提供的例子,無糖咖啡烏將列為B級,有8%糖分的伯爵奶茶、珍珠奶茶則是C級。至於擁有11%糖分的黑糖泡泡茶和百香果綠茶,則是列為最不健康的D級。
到了今年底,售賣現泡現榨飲料的泡泡茶店和咖啡店等餐飲場所,須為飲料註明營養等級標籤。受訪泡泡茶業者計劃調整成分,以讓更多飲料達到較健康標準。福州咖啡酒餐商公會則表示咖啡頭手沖泡茶水的手法不同,在執行上將面對很大的挑戰。
全島有50多家分行的這個泡泡茶品牌,目前有至少一半的飲料已符合較健康標準。
除了泡泡茶店,咖啡店的飲料檔口接下來也得註明營養等級標籤。不過小商家如小販中心的咖啡檔口初期可豁免。
但這項措施實施起來真的是不容易,挑戰是非常的大,現場現制咖啡和奶茶,沒有一個機器可以設置糖分的量,每一個頭手的手法的輕重都不一樣。
業者也希望,政府能在實施營養等級標籤前的一個月,讓咖啡店業者先試行,好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落實新舉措。

新加坡對含糖飲料的分級是根據其糖分含量來進行的。以下是新加坡對含糖飲料的分級標準:
無糖飲料:不含任何添加糖分的飲料。
低糖飲料:每100毫升飲料中的糖分含量低於2.5克。
中等糖分飲料:每100毫升飲料中的糖分含量介於2.5克至5克之間。
高糖飲料:每100毫升飲料中的糖分含量高於5克。
新加坡的政府機構、衛生部門和食品監管部門在努力減少人們對高糖飲料的消費,以應對肥胖和相關健康問題的增加。通過對含糖飲料進行分級,消費者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其糖分含量,並作出更健康的飲食選擇。
新加坡採取了多種措施來徵收糖分稅和實施健康促進計劃,以減少人們對高糖飲料的消費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2019年4月起,新加坡對含糖飲料徵收了糖分稅,該稅是根據飲料中的糖分含量來計算的。稅收目的是提高高糖飲料的價格,以減少其消費。稅收的具體金額根據糖分含量而定,高糖飲料徵收的稅額較高。
新加坡政府通過多項健康促進計劃來教育和鼓勵人們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計劃包括宣傳活動、教育項目、健康食品倡議和體育運動活動等。通過提供健康知識和資源,政府鼓勵人們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新加坡採用了營養標籤和健康警示標籤的制度,要求食品和飲料包裝上標示其營養成分和糖分含量。這有助於消費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和飲料的糖分含量,並做出明智的選擇。
政府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學校、社區和媒體等,提供有關食、營養和健康的信息。這旨在提高公眾對健康問題的認識,並鼓勵他們採取積極的健康行為。

新加坡採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應對不斷增加的肥胖和慢性疾病問題,以及促進公眾健康和減輕醫療負擔。
高糖飲料的過度消費與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通過徵收糖分稅和實施健康促進計劃,新加坡政府希望減少人們對高糖飲料的消費,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通過標籤警示、健康教育和宣傳活動,政府希望提高公眾對食品和飲料的營養成分的認識,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高糖飲料對健康的影響。這有助於引發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促使他們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慢性疾病的治療和管理通常需要大量的醫療資源和費用。通過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政府可以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確保醫療資源更好地用於應對其他醫療需求。
公眾健康的提升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福祉至關重要。通過減少慢性疾病的負擔,人們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動,提高生活質量。
真的有用嗎?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措施並非單一解決方案,而是綜合的健康促進策略的一部分。其成功與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公眾意識、個體選擇、食品產業響應和政府監管等。此外,評估這些措施的效果需要時間和長期觀察。
因此,雖然無法簡單地斷定這些措施的有效性,但它們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健康促進策略,在塑造健康意識、引導消費者選擇和減少慢性疾病負擔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評估這些措施的實際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