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圖讓年輕人通過流行文化學華文?美好願望可能要破碎。
你或許看到過這樣的景象:明星講華語,年輕人就跟著講;華語片好看,華文水平並不高的年輕人全程拿著翻譯棒,追劇到底。不過,流行文化真的能鼓勵本地年輕人學習華文、主動接觸華族文化嗎?一項調查讓人大跌眼鏡。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今年對800名18至35歲的年輕國人展開調查,發現僅8%的人是因為受流行文化和藝術影像而對華族文化產生興趣,是受訪者中占比最少的群體。
本地不少推廣華文學習的活動,都曾借用流行文化,試圖勾起年輕人學習華語的興趣。本地歌手林俊傑和向洋,都曾擔起偶像代言人的任務。熱播華語劇《延禧攻略》和華語樂壇流行音樂等,也都曾被拿來作為吸引年輕人參與華語活動的利器。

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曾邀請向洋擔任形象大使,分享學習華文的小故事。
種種用流行文化吸引年輕人關注華文學習的做法,的確在短時間裡掀起熱度,但大多數愛上華文和華族文化的年輕人,初衷並非源自於此。
那麼,本地年輕人學習華文的初衷究竟是什麼?通過不同方法吸引年輕人了解華族文化的有效程度又是如何呢?

多達2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接觸華文的動機是單純的,即自己是華人,自然而然從小接觸華族文化。在傳統佳節等場合,從小耳濡目染,了解美食、習俗,以及華人的習俗和價值觀。
不過,年輕人越來越國際化,倘若有一天離開華族群體,或是生活中缺乏華文,也可能會漸漸對華語甚至是華族文化生疏。

現在的本地年輕人,家裡一般都有建國或立國一代的阿嫲阿公,他們有的不會講英語。學習華語,成了年輕人和長輩之間的重要紐帶。19%的受訪者認為,學好了華語,能夠與家中長輩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

中國在經濟和國際地位上的崛起,能帶動國與國之間貿易和政治的往來。19%的年輕人了解到,學好了華語,就能與中國企業和機構通商通信,甚至直接應徵中國企業的職位。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想法較為功利。倘若語言不能帶來「錢」途,是否就學而無用?

11%的受訪者認為,語言往往代表著特定人群的價值觀,因此多學一門語言就可以多獲得一些知識。看懂華文,能更深刻地體會華族文化,為自己多打開了一扇精神之窗。

8%受訪者表示自己是在流行文化的驅使下學習華文,占比最小。從興趣出發,或許更有動力。但當熱度迅速退去,真正學到的東西可能很少,也很快就被遺忘。來自歐美日韓流行文化的競爭如此激烈,華語流行要想博得年輕人青睞,絕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