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車道之間夾著破房,就像人的眼睛,由此被戲稱為「海珠之眼」。(網際網路)
2020年8月3日,廣州市海珠環島路海珠涌大橋正式建成通車,但最受關注的卻兩車道之間夾著的那間破舊房子。整體畫面就像人的眼睛,由此被戲稱為「海珠之眼」。
據網絡視頻的採訪,由於釘子戶與開發商未達成協議,屋主堅決不肯搬遷。開發商最終選擇放棄釘子戶,將車道圍著屋子建。結果引起網絡輿論,現實中也吸引不少路人前來圍觀,房子逐漸成為『網紅打卡點』。屋主也從當初堅持不遷走的硬氣,來到今天卻變成在現實中每天惹來路人圍觀打擾生活。
有網友認為,釘子戶貪得無厭,得到這樣的下場是屋主「活該」。

網友認為釘子戶獅子大開口,對開發商要求過分。(網絡截屏)
然而,也有網友站出來替屋主講話,認為眾人不該多管閒事打擾屋主一家人的生活。

網友認為人們應該注重釘子戶的抉擇,不該打擾屋主一家人。(網絡截屏)
但也有知情鄰居稱,屋主的情況並非像網傳的「漫天要價」。據報道,屋主在搬遷分房時,因為開發商分給他們的新房是在太平間隔壁而沒有搬遷。
史上最強釘子戶 用3.5平方尺戰勝政府

商店門口的地上有個三角型的馬賽克瓷磚,顯示這塊只有3.5平方尺的土地屬於私有產業。(谷歌地圖截屏)
1910年,美國紐約政府為了擴張紐約的土地範圍,以「政府有權利徵用私人財產為公用」的法令,拆毀了300多棟紐約西村的建築,除了格林威治街的一棟5層樓公寓。由於該公寓的主人赫斯(David Hess)是一名律師,因不滿政府「強制徵用」,而將政府告上法庭,但以失敗告終。
雖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讓政府「購買」自己的土地,但赫斯故意在拆遷協議上漏掉了房屋牆角處3.5平方尺的面積。也因面積實在太小,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員沒看清,便簽了買賣合約。等到正式施工,赫斯便公開指出這個漏洞。在白紙黑字面前,政府也束手無策,只好宣布這3.5平方尺的土地歸赫斯家族所有。

「此為赫斯之地產,絕不作為公用。」(網際網路取)
隨後,赫斯在這3.5平方尺的土地上鋪上馬賽克瓷磚,以此紀念自己和美國政府鬥爭取得的勝利。時至今日,這個被稱為「赫斯三角」的私有土地,仍存在於美國紐約第七大道55號街口處。
文:王靖縈、鄭逸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