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月10日大選投票日臨近,各黨派之間關於大選議題的爭奪也達到了白熱化。
但是,近日執政黨和反對黨最爭論不休的,是有關「新加坡1000萬人口」的問題。
事情的起因,是民主黨秘書長徐順全在7月1日的電視辯論中指出,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曾說過要把人口增至1000萬,這讓國人很擔心。
參與同場辯論的外交部長維文醫生隨即糾正並提醒徐順全不要散播假信息。王瑞傑本人也很快澄清,政府從未建議或計劃把新加坡人口增至1000萬。

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各執一詞,這個議題甚至成為民主黨的主要競選主張。
所以,1000萬人口的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兩邊又是誰在說謊?
而且,若是未來新加坡真發展到1000萬人口,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那可太大了!
具體會帶來哪些影響?下面一條條說。
01. 執政黨反對黨各執一詞
誰在說謊?
行動黨7月2日晚上發表文告,再次批評徐順全散播假信息,並表示此次徐順全在競選期參與電視辯論時這麼做,使得整個民主黨都受到牽連,假信息的傳播讓競選變得無效,也將讓選民質疑民主黨的誠信。
人民行動黨在文告中表示,對民主黨以及秘書長徐順全重複指政府計劃把新加坡人口增加到一千萬的言論,表示失望。
「民主黨和徐順全不斷重複『一千萬人口』議題並拒絕道歉,行動黨對他們的行為不感到驚訝; 但對民主黨主席淡馬亞也「一同演出這齣戲」而感到失望,淡馬亞在接受媒體採訪和競選廣播中,不斷重複徐順全的虛假言論。 行動黨原以為淡馬亞品格更高,但實則不然。」
徐順全在第一場電視辯論中聲稱,副總理王瑞傑考慮把新加坡人口提高到一千萬,並曾在南洋理工大學常年部長論壇上表示這點。
對此,行動黨這邊王瑞傑是怎麼說的呢?
王瑞傑7月2日在FB貼文澄清說,去年他受邀出席南洋理工大學常年部長論壇時,有學生問及人口白皮書一事。
當時他在回應中提及,前總規劃師劉太格曾公開表示我國應增加人口目標,但他解釋說我國人口不僅取決於物理空間,也應顧及社交空間和如何維持團結感。
不過,即使王瑞傑進行了澄清,民主黨隨後還是表示徐順全已經成功讓行動黨保證不增加人口,這是民主黨爭取的一項勝利。
民主黨7月2日也再發表文告曬證據反駁,「一千萬人口」說法不是出於民主黨,而是行動黨。
證據是《海峽時報》2018年的報道,其中當時建屋局局長蔡君炫曾透露,新加坡人口的密度將在2030年增加到每平方公里1萬3700人,基於新加坡的土地面積,這意味著本地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近1000萬人。
由於這個議題的持續延燒,其他反對黨領袖也不免要被捲入到舌戰之中,紛紛被要求表態。
新加坡前進黨秘書長陳清醫生7月3日上午在蔡厝港德惠巷助選時表示,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無法應付1000萬人口,同時他也指出透明度不足是人們不斷揣測政府用意的主要原因。

「人們不知道政府究竟在想什麼,也沒有相關的數據作為參考,因此會進行揣測,這主要還是信任問題。」
他認為當權者要贏得人民的信任,而當局如果能提供充分的、富有邏輯的理由說明為什麼國家需要1000萬人口,「為什麼不可以呢」?
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和主席林瑞蓮7月3日陪同候選人走訪選區,畢丹星回復媒體詢問時表示,自己不想錯誤解讀行動黨或民主黨的話,但事件之所以有問題,和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POFMA)的性質、假信息的性質以及如何形容假信息有關。

他說:「我們知道這句話並非事實陳述。然而當一名部長早前曾讓人有這樣的印象,讓人覺得我們的人口數量將大幅度增長,我覺得就該有讓人評論的空間,去討論這個目標究竟是多少。」
他也謹慎表示,這雖然是他的立場,但這畢竟不是直接關係到工人黨,因此不想深談。
「我們需要思考假信息的性質,以及這是否真的符合假信息的定義。」
所以,當年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提出「1000萬人口」說法的劉太格,和評價該說法的王瑞傑到底是什麼說的?
02.還原當年真相
劉太格說了什麼?
2013年,政府發布人口白皮書,提及新加坡的人口預計在2030年增長至690萬,引發爭議。
曾是市區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也是新加坡組屋制度和花園城市締造者劉太格在2014年的一場座談會上表示,新加坡的人口預估不可以停留在690萬,而應該以長遠而言可能達到1000萬人口來進行規劃,才能更好地預估所需的用地。
新加坡規劃師協會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當時聯合舉辦一場名為「能為2030做準備嗎?」論壇,邀請五名學者從國家和城市規劃、環境、社會、交通及經濟五大方面,探討如何為新加坡的2030年做準備。
劉太格是其中一位主講者。

在談及政府的人口白皮書時,劉太格說:「2030年不是終點,人口增長不會停留在690萬。」
他說,新加坡可能看得更遠,可能到了2100年,人口會達到1000萬人。
劉太格認為,對於經濟增長來說,人口增長是必須的。新加坡的土地基本上是局限的,因此人口密度高是不可避免的。
他指出,較高的人口密度和較好的生活品質是可以相互兼容的。通過合適的設施,綠化緩衝帶和稠密度和非稠密度的交通,宜居性是可以保持的。
根據《商業時報》當時報道,劉太格是以未來80至150年每年不到1%的人口增長,計算出1000萬這個預估數字。
如果新加坡人口在2030年達到人口白皮書的690萬預估上限,新加坡人口可能在2090年達到1000萬;如果新加坡人口在2030年達到人口白皮書的650萬預估下限,新加坡則可能在2200年達到1000萬。
王瑞傑說了什麼?
去年3月28日,王瑞傑在南洋理工大學部長常年對話會上談到2013年人口白皮書中提到的690萬人口預估數字時表示,這個數字意味的不僅是人口密度,社會空間也很重要。

他當時說,我國的人口密度並不會過高,若論可居住空間而言,其他城市更加擁擠,並且提到劉太格之前說過,新加坡若要長期持續地發展,就應該為1000萬人口做出規劃。
國家人口及人才署7月1日便針對近來在網上流傳的相關人口數字作出澄清,不過徐順全在新傳媒主辦的電視論政節目中再次引用有關數據。
王瑞傑在澄清中也進一步解釋,他當時是在答覆有關人口白皮書提問時提到劉太格的話,而他當時沒有認可這個主張,而是解釋說,人口規模不單只是實體空間,也包含社會空間,以及如何保有凝聚力。
他強調,政府從未建議或把人口目標設定在1000萬。而根據目前的情況,新加坡人口在2030年之前,可能顯著低於690萬。
03.人口問題為什麼重要?
因為資源有限,人口會擠壓你我的生存空間,同時,新加坡又真的缺人。
根據新加坡2013年公布的人口白皮書,到了2020年,也就是今年新加坡總人口(包括居民與非居民)預計將介於580萬至600萬之間,而到了2030年的總人口規劃參數則設在650萬至690萬之間。
白皮書公布後備受爭議,許多民眾對基礎設施能不能負荷這麼多人口感到憂慮,也對未來新加坡公民和外來人口的此消彼長感到擔憂。
換句話說,大家擔心新加坡人越來越少,外國人越來越多。
白皮書提到,到了2030年,公民人口在新公民的「補充」下,將由360萬到380萬人組成,永久居民會保持在50萬至60萬人,其餘230萬至250萬人是非居民,和目前的人口組成相比,公民和非居民的數量會增大,永久居民略有增加。
為了呼應2013年的人口計劃,統計2020年新加坡到底有了多少人口?
新加坡統計局已從今年2月5日起將開啟「2020年人口普查」(Census of Population),進行為期六到九個月的全國性人口調查。相信很快我們就將得到答案!

「人口普查」是新加坡最大規模的調查,每十年進行一次,收集有關人口特徵的重要信息,以輔助未來政策的規劃,全島大約15萬戶家庭已被納入調查範圍。
超過3萬人需在今年6月左右配合人力部進行調查,而受選的住戶則會在2月至7月之間,接到新加坡統計局的來信。這組人員可以通過網絡、電話,或面對面交談,提供問卷答案。
而根據去年的相關機構人口初步統計數據,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依舊是新加坡面對的兩大難題……
新加坡成為人口老齡化最快速國家之一
在當前人口迅速老化的國際趨勢下,新加坡已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目前年逾65者已達43萬(毎九人中有一位),預計到了2030年將增加到90萬(毎五人中有一位)。
新加坡公民人口繼續老齡化,年滿65歲的公民比率達到12.4%,比去年的11.7%更高。
公民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繼續從40歲提高到40.4歲,而人口贍養比率也從每一名年長公民有5.5名適齡工作公民贍養,進一步減少至5.2名。
以下幾組數據也顯示出新加坡社會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2014年至2018年,新加坡每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
2016年至2018年,新加坡人口年齡中位數從40歲提高到40.8歲。
1970年至2018年,新加坡老齡人口支持比例從13.5下降到4.8。也就是說社會中每一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只有4.8位年齡在20-65歲之間的青年人提供支持。

新加坡的整體生育率已跌至1.14
雖然新加坡結婚和新生兒人數已呈上升趨勢,不過2018年的整體生育率卻跌至1.14!
雖然在過去五年期間,新生兒人數每年平均達到3萬3000個,比2009年至2013年的平均3萬1400個,以及2004年至2008年的平均3萬2000個還要高。
不過近年來維持在1.2的整體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簡稱TFR),在2017年跌至1.16,2018年更是進一步跌至1.14。
人力部長楊莉明指出,這主要是因為新加坡人花費更長時間尋找合適的伴侶,也選擇更晚才開始組織家庭。
新加坡2018年度的《人口簡報》同樣證明了這一點:老人多、生育率低等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單身狗」也是越來越多了……

單身者比率越來越高
根據簡報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的結婚總數從前年的2萬3873對新人,增至去年的2萬4417對,超過過去10年的平均數。
儘管有更多新加坡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單身者比率也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幾乎所有適婚年齡段的未婚者比率跟10年前相比都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