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首季度骨痛熱病例多達兩千起
最新季度數據顯示,新加坡今年首季的骨痛熱症病例多達2223起,
環比激增87.9%,年比更是增加近三倍。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昨天4月29日 發布的最新骨痛熱症季度報告顯示,
環境局上一季稽查到的積水處,環比減少到約3100個,
但骨痛熱症黑區總數卻有所增加,共214個,
比去年最後一季的98個多了超過一倍。

(圖片來源網絡)
首季的2223起骨痛熱症病例當中,
有25起屬於情況較嚴重的骨痛溢血熱症。
骨痛熱症開年至今已奪走三人性命,其中兩人於2月離世,
他們是住在勿洛水池路的74歲病患和後港3道的77歲病患。
上個月過世的是住在宏茂橋4道的71歲病患。
這些住址事發時都是骨痛熱症黑區。

(圖片來源網絡)
新加坡環境局昨天沒有更新網站提供最新的每日骨痛熱症數據。
截至上周五下午3時,新加坡開年至今的骨痛熱症病例已有2717起。
今年首季的骨痛熱症黑區總數有214個,其中192個到了3月底已脫離黑區名單。
去年最後一季的黑區總數有98個,而當中74個到了去年12月底時已脫離名單。
截至上周五,出現至少10起骨痛熱症病例的黑區仍有八個,
它們分布在兀蘭、宏茂橋大苑台(Tai Hwan Terrace)、勿洛水池路、宏茂橋惹蘭達侖(Jalan Tarum)、
後港和新樟宜路上段一帶的德朗布蘭道(Terang Bulan Avenue)等地區。

(圖片來源網絡)
另外,有伊蚊滋生的積水處數量則在上季回跌39%至約3100個。
骨痛熱症病毒分為四種血清型,新加坡流行的多為第一和第二型,
自2015年來以第二型為主。去年第三季,
骨痛熱症第一型病毒原本反超第二型,
成為最多病患感染的病毒,但隔一季再被第二型超越。
今年首季,第二型病毒繼續大幅度多過其他病毒類型。
第二多人感染的病毒類型是第三型,從今年2月的12.5%在3月增至23.8%,
而第一型病毒所占比率同時期從74.1%下降到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