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製作的視頻,講述了新加坡令人震撼的發展史: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沒有經過任何獨立戰爭,原本做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卻突然被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趕出去,獨立了。
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要如何生存。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
除了國家主權糾紛,新加坡還面臨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以及高達12%的失業率。

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政府開始了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
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建立輕工業基地。
此外,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
同年,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

1965年,李光耀開始實行建屋計劃,讓新加坡「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經濟上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根據新加坡政府網站數據,1965年新加坡的GDP僅為100.05億新元,2014年該數據達到3800.58億元。50年的時間,GDP增長接近40倍。


新加坡人民在建國後的集體危機感成為了國家發展的原動力。
人民靠著勤奮的打拚,學會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54年的時間一閃而過,新加坡華麗轉身。
用一代人的時間,完成了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飛速發展,實現了不可能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