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哈戰爭、俄烏戰爭都還沒結束,今年又有人宣戰了。
幸好這是一場沒硝煙的戰爭:今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以「全球戰塑(Planet vs Plastics)」為主題,呼籲全球民眾團結一心,終結塑料污染帶來的危害。
新加坡近日在這方面最大的動作,是超市在去年7月向顧客徵收一次性購物袋費用。
這項措施相當有成效,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在今年1月的國會書面答覆議員詢問時說,各大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已銳減50%至80%。
但新加坡人的環保意識也看似越來越強,有調查顯示,除了塑料袋,新加坡人似乎對減少使用更多塑料物品和包裝這個概念越來越認同。
過半國人支持禁用吸管紙杯雞蛋盒
市場研究機構YouGov本月11日至15日在網上進行調查,共1033名年齡滿18歲的新加坡人參與。
調查發現,近七成受訪者稱,自從超市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後,他們就養成了隨身攜帶購物袋的習慣。

自從超市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後,許多國人就養成了隨身攜帶購物袋的習慣。(海峽時報)
除了環保袋,國人也通過不同方式減少生活中的各種塑料用品。
根據調查,55%已開始使用更環保的儲存容器,也有52%重複使用舊塑料購物袋。
其他方法還包括:避免使用塑料餐具和塑料吸管、攜帶可重複使用的瓶子或杯子等。
至於是否願意支持禁用全部或部分以塑料製成的產品,過半受訪國人認為應禁用吸管(53%)、用完即丟的杯子(52%),以及雞蛋盒子(52%)等。
半數或近半接受調查的國人也反映,若對超市塑料袋(50%)、打包盒子(49%)、食品的塑料包裝(45%)實施禁令,他們也不會有異議。
說是這樣說,做起來又是如何呢?
倘若當局也開始宣導減用其他類型的塑料產品,是否也能達到與塑料袋相同的效果?

53%的受訪新加坡人支持禁用塑料吸管。(聯合早報)鼓勵自備環保用品,消費者有諸多考量?
智能回收包裝平台密用(Muuse)總裁喬納森·托斯特文最近就針對這個課題,發表了一篇評論。
他指出,相對於超市為塑料袋收費的措施,鼓勵食客自帶容器和餐具的活動,卻沒有引起太大的迴響。
2021年,本地非政府組織零廢新加坡(Zero Waste SG)在五個小販中心展開宣導計劃,鼓勵食客自備餐盒,以減低用完即丟餐具所造成的塑料廢棄物。
不過,數據顯示,選擇外帶食物的食客中,只有5%會主動帶著環保盒子,到小販中心或咖啡店打包。
本地不少餐館和咖啡廳也推出促銷,讓那些自備容器的顧客享有折扣,但據悉響應的人數也不多。
新加坡消費者「表里不一」,喬納森表示,這說明要公眾自備容器,相比之下難度更大。
「一般來說,消費者經常會打包食物,隨身帶著的可重複使用餐具、餐盒、瓶子等,卻比購物袋更占據空間。」
「另外,購物袋用後不需清洗,但這些環保餐具餐盒沾上剩餘的醬汁或湯汁,得洗乾淨後才能再使用。」

本地非政府組織曾展開鼓勵食客自備餐盒的計劃,但據了解只有5%的公眾會主動帶著盒子去打包,迴響不大。(聯合早報)
喬納森得出的結論是,最終的解決方案必須包括一些硬性規定,如禁用或對用完即丟的包裝收費。
紅螞蟻猜想,多數消費者可能一時難以改掉使用塑料盒子或餐具的習慣,也還未了解這些用品會對地球造成什麼樣的破壞。
因此,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就算是某些攤主一開始為這些用品收費,他們或許也覺得不痛不癢,寧可付多一點錢繼續使用塑料盒子和餐具。
要改變大眾的習慣,除了喬納森提到的硬性規定,也可能需要政府或相關機構加強宣導,雙管齊下才能見效。

紙質盒子與泡沫塑料盒子。(新明日報檔案照片)香港民眾開始適應「限塑令」
無獨有偶,香港也從本周開始,分階段管制和限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用品。
在第一階段的管制下,香港餐飲業者不再為堂食顧客提供用完即丟的塑料餐具,也禁止向外賣的顧客提供泡沫塑料餐盒和杯子。
當局首階段的管制,還包括禁止售賣或免費供應塑料棉花棒、牙籤、雨傘袋等。
香港政府給予企業六個月的寬限期,之後才會對不遵守新條例的業者採取行動。第二階段的管制預計在明年推行。
對於新推出的「限塑令」,一些香港民眾也表示需要一點時間適應。
其中,日本連鎖超市「唐吉訶德」(Don Don Donki)在香港的分店,把原本以透明塑料盒子裝的壽司和生魚片改為紙盒,想堂食的食客只能購買這類包裝。

日本連鎖超市「唐吉訶德」在香港的分店,把原本以透明塑料盒子裝的壽司和魚生改為紙盒,想堂食的食客只能購買這類包裝。(南華早報)
有趣的是,一些民眾和遊客都反映,如今到店裡選購時,感覺像是在「抽盲盒」。
根據網上流傳的照片,以紙盒包裝的壽司確實看不到食品,盒子上只貼了一張樣本圖片。
有當地民眾說,他們還是傾向於購買裝在透明盒子裡的壽司,否則既影響食品的美觀,也看不出所買的壽司是否新鮮。
不過,也有公眾不覺得這會構成阻礙。
「如果覺得用紙盒包裝,就無法目測食品的新鮮度,那叫外賣送來的餐食也可能有一樣的問題。」
當地也有連鎖快餐分店,在新條例實施的一周前,改用木製和植物纖維製作的環保餐具,並向外賣顧客徵收環保餐具費用。對此,有部分顧客反映新餐具質感較差。
看來,除了自備環保容器方便與否,可降解產品的質量和美觀,也是消費者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