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管全長約10萬公里,遍布全身,一旦發炎,輸送血液的功能會削弱,可能傷及關鍵器官,甚至致命。血管炎是一種罕見疾病,根據發炎血管的大小,可以細分成很多種類型。全球統計顯示,每100萬人中僅約100至300病例。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新加坡每年平均有1300人因血管炎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

血管炎通常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免疫系統錯誤地將血管當作異體攻擊,導致血管發炎。這種炎症可以牽連許多器官,症狀多樣,包括跛行、中樞神經系統和視網膜缺血,以及皮膚出現紫癜。陳篤生醫院風濕、過敏與免疫科顧問醫生蔡春源指出,血管炎可分成一次性或復發性,大多數病例沒有明確導因,少數由病毒感染或藥物引發。
邱德拔醫院全科醫學部風濕顧問醫生陳麗環強調,任何性別、年紀和種族都可能患上血管炎,醫學界對血管炎導因的了解尚不徹底,一般認為與遺傳和感染有關。由於血管炎根據影響的部位呈現不同症狀,診斷有時相對困難。
血管一旦發炎,韌性會減弱,可能滲漏、變得狹窄或堵塞,使血流量減少,甚至中斷。失去血供的組織可能永久損傷或壞死,若沒有及時治療,患者甚至可能喪命。蔡春源說,要診斷血管炎,醫生一般會安排患者進行血檢、尿檢、活檢,以及自身抗體檢測等。醫生也會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判斷是否安排患者入院,及早查出病根,並制定治療計劃。
黃廷方綜合醫院風濕病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林沁儀指出,醫生可能開類固醇藥和免疫壓製藥物,控制血管發炎的程度,避免受影響器官進一步受損。若血管炎導致嚴重腎衰竭,醫生也可能考慮進行血漿置換。治療計劃根據發炎程度和受影響血管、器官等而定,大方向是誘導並維持緩解階段,同時監察復發的可能。
陳麗環說,有效治療血管炎往往需要多學科的醫療團隊,包括風濕病學醫生、營養師等。多數類型的血管炎有復發的可能,而且可能是在進入緩解階段的多年後,因此患者需長期監測自身健康。蔡春源提醒,及早確診和接受治療是控制病情,避免器官和組織永久受損的最佳方法。患者一般需六到12個月的治療期才能有效控制血管炎;另有較輕微的血管炎類型,例如過敏性紫癜的治療時間比較短,康復後也可能無須再服藥。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炎患者發病時,關節和肌肉或發痛,皮膚也可能出現紅疹或潰瘍,影響活動能力。一些患者也許會選擇躺著,減少活動引起痛感。不過,陳麗環強調,一旦發炎控制下來後,患者應接受物理治療等,保持活躍對康復有益。蔡春源則提醒,患者應根據自身的體能和活動能力運動,以保持肌肉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