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1月31日)大年初三,國務資政李顯龍出席宗鄉總會的新春團拜,談華社貢獻和移民融入本地社會議題。

李顯龍說,新加坡的華人宗鄉會館延續了以往的使命,幫助新一代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近幾十年來,有些新移民也成立了自己的會館。他們的需求已和以往的新客大不相同。他們需要的不是生活上的援助,而是對新加坡特別國情的了解,尤其是學習如何與其他種族相處、如何互相尊重和包容。
他強調,新加坡人應該繼續放寬胸懷,幫助新移民成為新加坡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當然,新移民也應該入鄉隨俗,尊重和接受本地的社會規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唯有這樣,他們才能建立歸屬感,而新舊公民之間才能和睦共處
李顯龍發現,許多在新加坡居住了十幾、二十年的新移民,無論是想法、觀點,還是語言和生活習慣,跟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都沒什麼差別。
因此,他有信心,只要大家一同努力,新移民也會和先輩一樣,在這裡立足紮根,為多元社會注入活力,為新加坡獨特的華族文化增添色彩。
以下為新加坡眼整理的華語發言全文: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蔡其生先生、新加坡華僑文化中心主席吳紹均先生、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
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會長剛才提到,我上一次參加宗鄉總會的新春團拜已是13年前,也就是上一個龍年的事了。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再次與大家齊聚一堂,一起迎接蛇年的到來。
對新加坡來說,新的一年別具意義,因為今年是新加坡獨立60周年。在這個周年紀念的開始,是我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好時刻。讓我們先回顧華社的貢獻,特別是它如何幫助國家建立一個和諧和繁榮的多元種族社會。同時,我們也應該展望未來,探討華社如何協助國家再攀高峰。
首先,我想談一談本地華社的一大支柱——我們歷史悠久的宗鄉會館。一兩個世紀以來,宗鄉會館是我國社會的中流砥柱,為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貢獻良多。在殖民地時代,各個方言群體的會館致力於接濟和安頓離鄉背井的同鄉。此外,會館還熱心慈善公益,推廣教育,弘揚文化,團結社會。在各個會館的推動下,我們的許多先輩最終在這裡落地生根。
在國家獨立後的60年里,他們與土生土長的後代逐漸深化了新加坡的國民歷史,我們的華社也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精神面貌。隨著大環境的改變,會館也必須自我更新。一些規模較小的會館已經走入歷史,值得慶幸的是,更多的會館成功轉型,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會館的轉型與新使命
現在,不少國人對自己的祖籍與華族文化深感興趣。許多會館也順應這個趨勢,開辦了各種課程。例如,福建會館成立了文化學院,推出一系列的才藝課程。一些會館也在大中華地區為本地企業引線,尋找商機。規劃有自己的人脈網絡,又熟悉當地社會,所以可以幫助本地企業進軍這些市場。
在社會公益方面,一些會館現在也為任何有需要的同胞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等經濟援助。這種不分籍貫和種族的互助精神,有助於促進社會團結與和諧。
另一方面,會館延續了以往的使命,幫助新一代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近幾十年來,有些新一代移民也成立了自己的會館。他們的需求已和以往的新客大不相同,他們需要的不是生活上的援助,而是對新加坡特別國情的了解,尤其是學習如何與其他種族相處,如何互相尊重和包容。
宗鄉總會成立40周年
今年是宗鄉總會成立40周年。我知道總會未來的一大方針是弘揚我們秉持的社會價值觀,同時也加強與新移民的聯繫,協助他們建立對本地社會的認同感。不過,單靠會館的力量是不夠的。國人應該繼續放寬胸懷,幫助新移民成為我們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當然,新移民也應該入鄉隨俗,尊重和接受本地的社會規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唯有這樣,他們才能建立歸屬感,而新舊公民之間才能和睦共處。
我發現許多在新加坡居住了十幾二十年的新移民,無論是想法觀點,還是語言和生活習慣,跟土生土長的國人都沒什麼差別。因此,我有信心,只要我們一同努力,新移民也會和先輩一樣,在這裡立足紮根,為多元社會注入活力,為我們獨特的華族文化增添色彩。
華社的貢獻與國家利益
一直以來,我國華社都以國家利益為先,以大局為重,支持推行具包容性的政策,全力維護多元種族的立國原則。在建國初期,我們志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但這個理想在當時仿佛是天方夜譚,遙不可及。年長一代對當時的種族暴亂應該記憶猶新。索性我們的建國元勛堅守信念,與一代代國人攜手同心,將這個崇高的理想逐步化為現實。
作為人數最多的社群,華社發揮了關鍵和帶頭的作用。華人在維護自身傳統文化的時候,也尊重他族的文化,確保各族同胞得到平等的待遇。新加坡才得以長治久安。
華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了解華社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我們的華族文化既有傳統的滋養,也從本地多元文化吸取養分,從而擁有了自己的精神特質。長久以來,本地藝術家創作的許多歌曲、繪畫、詩歌、電影和戲劇,都體現了濃厚的本土意識,也有別具一格的成就。這為我們帶來了文化自信。
2017年,在宗鄉總會的主導和華社的鼎力支持下,我們成立了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自創立以來,華族文化中心展現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成果,為藝術團體提供了表演和創作的平台,讓本土文化發揚光大。中心設立了一個關於新加坡華族文化的長年展覽,至今接待了30多萬名觀眾和學生。中心也在去年推出網上雙語平台「新加坡華僑文化百科」,有系統地介紹本地華僑文化的發展脈絡和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有意把這個平台上的內容融入華文教科書,並且作為輔助教材,以增強年輕一代的文化和身份認同。

新加坡獨立60周年的慶祝活動
適逢新加坡獨立60周年,各個華社團體今年將推出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紀念這個建國里程碑。例如,華僑文化中心將推出兩個全新的巡迴展。今年的「春到河畔」也融入了SG60的元素,還有別開生面的新加坡派才藝表演。這些活動為國家的60歲生日增添異彩,令人期待。
在華族傳統中,60年為一甲子。對個人而言,60歲是順治年,但是對國家來說,其實只是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60年來,我們不畏艱難,齊心協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和諧、包容和堅韌的多元社會,一個讓人民感到自豪的小紅點。
新時代的領導與挑戰
如今,一甲子後,新一任總理黃循財和第四代領導團隊已經接班了。他們正通過「Forward SG」運動,帶領我國邁入新時代,與國人一同更新社會契約,塑造更美好的未來。這個小紅點是否能在下一個60年繼續取得卓越成就,就要看我們能不能繼續精益求精,勇往直前。
在此,我懇請華社繼續發揮領導作用,與政府一起合作,鞏固我國多元文化的基礎,加強社會凝聚力。因此,我的新年願望以及對國家的生日祝願,是希望大家能繼續團結一心,一起譜寫新加坡的新篇章。
祝願新加坡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祝願大家蛇年大吉,闔家安康!謝謝!
CH丨編審
PMO丨來源
PMO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