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新加坡在經濟領域迎來了新的動態,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展現出其經濟發展的活力與潛力。全年共吸引135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3%。這些投資承諾若在未來五年內順利落實,預計將創造1萬8700個就業崗位,每年為新加坡帶來235億元的經濟增值。
01 2024年吸引135億固定資產投資
近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報告顯示,儘管去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展望2025年,投資環境依然充滿挑戰。地緣政治的不穩定以及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成為經濟發展的顯著阻礙。
此外,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和貿易摩擦引發的保護主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投資決策。
在年報發布會上,美國近期的貿易新政策對新加坡的影響成為焦點。今年1月,美國宣布收緊人工智慧晶片和技術出口政策,且現任總統特朗普有可能再次修訂該政策,這被認為可能對新加坡的半導體領域發展產生影響。

經發局主席方章文在會上表示,雖然政策變化存在不確定性,但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對本區域的增長保持關注,經發局對半導體領域的出口限制並不十分擔憂,依舊對該行業的發展前景保持樂觀態度。
關於特朗普主張調高貿易關稅是否會衝擊對新加坡的投資,方章文認為目前評估影響還為時尚早。企業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通常會從長遠角度考慮,尤其是製造業企業,不會因短期的波動而輕易改變決策。
經發局局長傅美晶也補充道,關稅並非推動企業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許多公司進行海外投資是出於多方面的考量,如海外市場的增長機遇、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尋求穩定安全的經營環境,以避免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
例如,企業在決定建造半導體工廠時會問我們新加坡容易發生地震嗎?我們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如何?這些是我們現在經常被提問的問題。
從行業分布來看,2024年電子業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投資領域,共吸引固定資產投資76億 6500萬元,占總投資的57%。生物製藥行業位居第二,吸引投資額為22億1600萬元,占比16.5%。總部和專業服務行業位列第三,投資額達到11億2800萬元,占比8.4%。
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是指企業對設施、設備與機械的投資,如興建工廠或數據中心等。這些投資項目一旦落實,創造的就業機會中,近三分之二的崗位總月薪超過5000元,工作崗位廣泛分布於服務業、製造業、研發和創新等領域。
02 去年美國投資大漲但中國持續下跌
在投資來源方面,美國仍然是新加坡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來源國,占比從2023年的51.9%上升至55.5%,歐洲排名第二,占比為24.8%,與上一年持平。
新加坡本土企業投資位列第三,占比11.6%。日本和中國的投資占比分別為3.5%和2.5%,其中源自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2023年為2.9%,而2022年這一比例為8.5%。

對於中國投資占比的變化,傅美晶表示,這可能與產品性質、成本因素或本地資源情況有關,一些投資來源國在新加坡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可能並不適宜。方章文則指出,中國企業出海的原因多種多樣,選擇投資地點取決於自身需求。
例如,在新加坡,中國企業可以與國際業者、客戶和供應商建立聯繫,適合設立總部或國際總部。但如果企業需要大規模的工廠和大量員工,可能會選擇前往區域內其他地方發展。
展望未來,經發局預測新加坡仍將受益於亞洲經濟增長的東風。預計到2030年,亞洲經濟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目前的近50%提升至約60%。與去年不同的是,經發局今年未對固定資產投資額的趨勢做出預測。
方章文表示,我們希望吸引那些能確保新加坡在全球價值鏈中保住關鍵位置的活動,讓新加坡發揮優勢,並且難以被其他國家複製,在未來繼續與全球經濟保持關聯性。
當局也將積極把握快速增長行業以及具有高增長潛力領域帶來的機遇,這些領域包括製造和服務業,涵蓋半導體、生物製藥、醫療技術、特殊化學品、宇航和數碼,以及精準醫療、人工智慧和可持續產品與服務等新興領域。
新加坡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時,正積極尋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通過吸引優質投資和把握新興領域機遇,努力提升自身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未來,新加坡經濟將如何在挑戰與機遇中前行,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