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另一隻鴛鴦來到後港!
《聯合晚報》報導,繼4個月前一隻雄性鴛鴦現身後港組屋前溝渠,引多名攝影愛好者聚集拍照後,近日在同個地點又出現另一隻鴛鴦,引起網友議論到底是否同一隻鴛鴦。
今年6月,後港10道第513座組屋前的溝渠出現在新加坡罕見的鴛鴦,毛色艷麗的雌性「鴛」,引來多名攝影發燒友特地到場拍攝它的風采。

後港10道第513座組屋前的溝渠今年6月曾出現在新加坡罕見的鴛鴦,引多名攝影愛好者前去拍攝。(檔案照)
不過,當時這隻腳上帶有鐵環的「鴛」始終形單影隻,不見「鴦」在身邊,逗留僅近2周就不見蹤影,不少人猜測鴛鴦自行到別處覓食,或終於被鳥主尋覓領回去了。
昨天,一名愛好拍攝鳥類的攝影愛好者又在社交媒體上載貼文,指同個溝渠又出現另一隻鴛鴦,但外表與原本的鴛鴦截然不同。

新來的這隻鴛鴦少了彩色斑斕的羽毛,全身的羽毛主要是褐色,但其尾部的顏色仍然亮麗。(取自面子書)
這隻鴛鴦少了彩色斑斕的羽毛,全身主要由暗淡的褐色斑點羽毛取代,這與體表呈褐色的雌性「鴦」像極了,有網友因此以為是雌性的「鴦」來到溝渠尋找另一半。
但也有網友指出,鴛鴦仍保留著紅色的鳥嘴,頸邊還帶著橘色羽毛,這些都是雄性鴛鴦才有的特徵,因此又引發了網友爭議,指這隻鴛鴦雌雄難辨。
甚至有一些網民猜測,指這隻剛出現的鴛鴦,其實就是四個月前那隻,只不過在繁殖季節過後漸漸蛻毛,更換成外表呈褐色的「冬羽」。
不過,眼尖的攝影愛好者指出,之前的鴛鴦腿上繫著鐵環,相信由人飼養,但這隻新鴛鴦的腿則不見鐵環,因此認為這是一隻完全不同的雄性鴛鴦。
另據台灣北市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何一先說,鴛鴦別名官鴨,清朝四品文官官服上繡的就是鴛鴦。鴛鴦棲息于山區河谷、溪流,常見於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帶的湖泊及水庫等地。
鴛鴦喜小群體活動,以昆蟲、蛙類、草籽為食。台灣是鴛鴦繁殖的最南限,偏好在不受干擾的水域活動及繁殖,繁殖時喜找距地面高度4至10米的樹洞孵育,但鴛鴦非終生配偶制,每年會更換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