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間出門散步。(海峽時報)
作者 宣萱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信心滿滿,互相鼓勵,都認為熬一熬都會過去的,大家配合一下,很快我們一定可以走出陰霾。
記得我們曾經晚上8點,對著窗口亮起手機揮動或拍手鼓勵大家,鼓勵醫護人員。一度不少香港歌手開辦網上公演,那時是多麼振奮人心。
果然不出所料,新加坡把控的很好,還一度成為疫情管理很好的國家之一。慢慢的我們開始恢復聚會。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有段時間我們的聚餐人數可以多達8人嗎? 我記得我第一次和同事聚會時,我以為我已經適應在家辦公,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了。一見到同事,一聊開,開始發現,原來自己是這麼渴望與人交流。

2020年12月28日,我國進入第三階段解封,允許8人一桌用餐。(聯合晚報)
疫情的暴發,導致旅遊業受到重創。好多舊同事因公司撐不下去,公司開始裁員,也有一些同事看不到旅遊業的復甦,開始轉行。不止旅遊業,很多公司都面臨隨時關閉的可能。也有另一群,生意突然飆升,忙到不可開交。
20個月過去了,疫情不但沒有轉好,反而現在我們要與病毒共存。
我們反反覆復「開關」政策,改了又改,大家都累了。

(海峽時報)
醫護人員、部長、領導、家長,大家都在調整心態,調整做事方式。從中學習,努力生存,我們人啊,真的是很能適應的動物。
往好的方面想,很多人學會更好的烹飪手法,煮出更多的好佳肴與家人、朋友分享。
也有很多人學會了上網、看視頻、購物、聊天。也有些人因居家辦公,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也孩子以前因父母出外工作都經常看不到父母,現在父母在家辦公,他們不止看到父母,也看到父母其實也很忙。
當然,也有家長因孩子在家上課,家裡亂套了,快瘋了。
疫情前,大家都忙著去上班,平日一般早上7點出門,晚上7點後回家,再忙2-3小時,就匆匆的去睡覺。周末又有見不完的朋友、約會、飯局、很少花時間待在家。

住在組屋區的老人家平日裡都不太喜歡待在家裡,喜歡下樓與其他的老人家交流。(海峽時報)
這個現象很像我們出國旅行,明明花錢選了一個很好的酒店,酒店裡的設施、餐廳、泳池、床褥、客房有多好,我們都沒有注意,根本沒有好好在酒店休息,大多數時間都外面跑。
這和我們花這麼多錢買一套房子,卻沒有好好在裡頭居住和休息一樣。我相信後疫情時代,大家花在家裡時間會比較多,應該學會好好休息,享受自己的窩。
我認為疫情教會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活在當下、珍惜自由。
之前我們喜歡約吃飯就約吃飯,現在不是你想就可以,要考量不同因素。以前我們還可以因聚會多,選擇不要去,現在要去都不可以。
之前忙著考慮這個假期想去哪裡旅行,現在你看看你家那個旅行箱,多久沒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