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32歲財務諮詢師在新國,開設首家分店拓展60年家族生意賣客家釀豆腐,為了復刻祖傳配方,他不僅特地安排工人回家鄉培訓一個月,還在攤位設閉路電視讓遠在大馬的父親實時監督,好及時糾正錯誤。
來自大馬柔佛州峇株巴轄的鄧志康在3個月前耗資5萬元(約15萬令吉)在宏茂橋5巷第151座咖啡店內開設「客家味Hakka Taste」攤位售賣客家釀豆腐。老闆身兼二職,既是第三代小販,也是一名財務諮詢師。

鄧志康目前也是一名財務諮詢師,他暫時不打算放棄本業,因此急需聘請工人看管分店。
鄧志康告訴《新明日報》,他自十年前來新加坡工作至今,冠病疫情期間格外想念家鄉的客家釀豆腐,卻發現這款美食在新國並不常見,因此萌生創業的念頭,想把家鄉美食引入該國。
「我爺爺從1960年代開始在峇株巴轄街頭擺攤賣純手工製作的客家釀豆腐,後來父親接手在店屋經營,我的兄弟如今都在幫忙家族生意。家裡店面空間較大,還有機器製作麵條,我現在就是沿用家族配方每天純手工製作釀豆腐,部分食材麵條由父親供應。」
他坦言,雖從小幫忙家裡製作釀豆腐,但他只學會了一些皮毛。為了復刻家族傳統口味,他特地安排攤位頭手回家鄉培訓一個月,向父親學手藝。
「由於人手不足,父親沒有在家鄉開設分店,所以這是我們第一次拓展家族生意,家人都很支持我。父親擔心我應付不來,也會不斷提建議,指導我加以改進。剛開業的時候,他還會翻看攤位的閉路電視畫面,觀察我們的日常操作,發現做錯了就會打來糾正,我覺得這樣很好。」
鄧志康也指出,客家釀豆腐在大馬是一道常見的美食,他原本打算原汁原味帶入新加坡,但開業後卻發現本地顧客口味較淡,因此需要進行改良。
「大馬人的口味偏重偏咸,而且那邊的釀豆腐是不提供叻沙湯底的,為了迎合新國市場,我們一直都在收集顧客反饋,調整口味。」
他說:「新加坡的釀豆腐大多以黃豆或江魚仔熬制湯底,但我們是用豬骨熬湯,而且主打的手工豬肉丸不但使用新鮮豬肉,還添加了鹹魚及魚漿,加上沿用家族的招牌豆支,所以整體口感和風味都會和新國釀豆腐不太一樣。」
鄧志康透露,下月開設第三家分店,希望讓更多人吃到祖傳客家釀豆腐。
他透露,他原本打算本月在榜鵝開設第三家分店,豈料卻因找不到員工而得推遲計劃,預計下個月才能開檔。

「客家味 Hakka Taste」沿用60年祖傳配方,以純手工製作釀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