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距離大使。(海峽時報)
作者 宣萱
疫情後,在和朋友聚餐的問候,再也不是,最近在忙什麼?而是最近公司有沒有在裁員,誰和誰還在嗎?
幾頓飯吃下來,聽到不少朋友曾擔任高管人員,如今卻將就去當安全距離大使(Safe Distancing Ambassador),或者當人流管控員(Crowd Control)。
去年,一個朋友應聘政府為外籍員工設置的臨時隔離區的廁所清潔人員。這是一份高風險的工作,被感染的機率頗高,畢竟病人的廁所有很多病菌。清潔工人需要穿上四層的個人防護裝備,佩戴N95口罩做清理工作。

去年3月防疫期間,一座客工宿舍內,劃出一處供清潔人員更換防護衣的地方。(聯合早報)
每隔四個小時,廁所就需要清理。每次清理完畢,他都會流一身汗。 其實,我很佩服這些肯將就,降低身份的朋友。
他們以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都曾經是擁有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現在他們不僅要擱下面子,天天在購物中心、小販中心裡來回走動;最重要的是,特別是在疫情初期,我國很多人都不把這些安全執法人員當一回事。

高文第209座巴剎與小販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協助來往顧客掃描「合力追蹤」便攜器。(海峽時報)
有一個在巴剎當人流管控員的朋友告訴我,有時他會被老人家詛咒。
老人家已經習慣天天走同一條路去巴剎買菜,現在因控制人流,只能走指定的入口和出口。這麼一來,老人家就需要走更長的路,他們很不請願,心裡很不舒服,所以生氣,然後就詛咒這些確保民眾守法、保持安全距離的人員。
還有一個朋友,受聘去當專車司機,接送正在康復中的病人從醫院到隔離區。這也是一份同樣帶有一定風險、可能會受感染的工作。但如果每個人都待在家裡,因害怕受感染而不去做這些工作,大家又會怎樣?我們的社會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聯合早報)
其實,大家都在適應。男女老少都在疫情中作出調整和適應、作出改變。 擺在眼前的是「工等人」,我們難道還要像疫情暴發前那樣,堅持「人等工」,不屈就、不妥協?
因為疫情的緣故,年輕人都在用電話視訊的方式來開會。
對年輕人來說,這根本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對年長者來說,這可就大大超出了他們的一般認知與能力。
但是,很多老人家因為耐不住思念家人,迫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學習如何使用電話視訊,掌握這個科技,以便與外地或國內的親朋戚友聯絡。
每當我聽到家中又有一名年長者成功登入Zoom時所表達出來的那份驕傲時,我也為他們感到高興。他們同步了,與時俱進!
我們家今年也用Zoom吃團圓飯。對我們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嘗試?
在這個適者生存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一直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因為環境是不會適應你的。大家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