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體育場到體育城,這兩棟建築都那麼雄偉龐大,在各自的年代裡傲視一方。從新加坡體育城進入加冷歷史文化走道,三公里路程,18個地標看點,了解島國的體育文化與加冷社區的發展。

雄赳赳的獨立獅,屹立在國家體育場前方重現加冷獅吼。
雄赳赳一對石獅,面向著開闊河面,仰首問天。怒目圓睜,呲牙咧嘴,緊繃著肌肉蓄勢待發。石像不言,表情與姿態都在怒吼。
慵懶午後來到石獅跟前,精神一振,心情也慷慨激昂起來。
這不是一般石獅,而是代表獨立精神的獨立獅;不是一般的嘶吼,而是別具意義的加冷獅吼。
前方豎立的地標看板介紹來龍去脈,主題標出「加冷之傲」。1956年落成的獨立橋全民矚目,特別製作了石碑與石獅坐陣,象徵新加坡人渴望獨立的希望。獨立後的年代大興土木,獨立橋擴建,石獅移到加冷公園。周邊地區陸續發展,石獅輾轉移到武裝部隊訓練學院。2019年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特別複製了一對獨立獅,駐守在新國家體育場前方,重現加冷獅吼。
河東獅吼,實至名歸地坐鎮加冷盆地東邊。說的是默迪卡雄獅,也是國家體育場。
英姿勃勃的獨立獅是第一對象徵獅子城的標誌,見證了風起雲湧的建國年代。背景是造型前衛的龐然大物,匯聚激情的體育場變身氣魄非凡的體育城,耀揚著新世代的氣派。過去與未來同框,四周圍一片寧靜,色彩平淡得近乎灰白,心情卻進入國慶模式,滿溢著豐富繽紛。
學生時代參加運動會的青春活力,國慶彩排與慶典的盛大場面,幕幕浮上心間。腦子裡煙花亂飛,心潮澎湃。新館已非昔日面貌,標誌性地位不變,處在同樣位置延續著加冷精神。

水上運動中心。

時間囊就安置在第28屆東運會聖火台前方。
巨大身影傲視一方
大型體育場具有非一般意義,靜態建築注入了競技活動與重要慶典,馬上變得熱血沸騰,鼓舞人心。建築本身不只是作為競技賽場或運動場所,也是市民休閒活動的公共空間,城市的矚目地標。舉行大型賽事融入體育精神、社區精神甚至是愛國精神,具有更大的感染力與象徵地位。
我不怎麼熱衷於運動,然而想起舊國家體育場,總是無比懷念。伴隨國家茁壯成長的重要標誌,也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國家體育場的建造開始於建國初期,1968年設立新加坡博彩公司通過大彩與多多全民集資,承擔了大筆費用。1973年落成後舉行第七屆東南亞半島運動會,也是新加坡第一次主辦的大型體育盛會。之後多次的大馬金杯足球賽場場爆滿,全場齊聲歡呼打氣,獅吼聲浪爆發愛國情操。
新興國家需要新建體育場所凝聚人心,提高士氣;新時代也需要新的標誌,打造劃時代里程碑。進入新千禧宣布重新發展體育場,2014年體育城完工,充滿未來感的圓穹輪廓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視覺上已先聲奪人,恢宏氣勢震撼人心,也寄託對於未來的期許。
新舊國家體育場,前世今生都那麼雄偉龐大,在各自的年代裡傲視一方。四面八方沒有太多遮擋,從高空俯瞰極具辨識度,在周邊地區走動時,遠遠一眼就看到。
從尼誥大道路過時都會看它一眼,繞進去卻還需一段路程。地理位置算是靠近市區,交通卻並不方便,沒事不會順路經過,感覺像是隔著一段距離,不容易靠近。就像身邊總是默默庇護,卻從不主動親近的巨大身影。
即便是參加活動需要進場,圓形建築各方位看上去都極其相似,一不小心就迷失方向。尤其是翻建之後,體育場晉升體育城,規模大了好幾倍,增添了許多元素,眼花繚亂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越走近越難以一窺全貌,只緣身在此「城」中。

圓穹輪廓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有如科幻電影場景。

走近難以盡收全貌,欣賞建築線條與輪廓。

加冷河畔公園的《加冷精神》。
過去現在與未來
重新探索新加坡,找出新加坡體育城策劃的加冷歷史文化走道,提供清楚的路線與地圖。三公里的路程,18個地標看點一目了然,包括已經消失或漸漸遺忘的地方。
承載童年歡笑的歡樂園、伸出水面的三座圓形水上餐館,清楚標示在地圖上,站在同樣地點對照記憶中畫面,撫今追昔,別有一番感觸。旁邊曾經歌舞昇平的嘉龍劇院已經人去樓空,隔壁商場的保齡球場與溜冰場還在使用中,附近還有田徑運動場、網球與壁球中心,久違的青春記憶突然被喚醒。
加冷地區本來就是國人的休閒運動去處,這麼多年來定位一直沒有改變,只是城市發展變化太大,全島各處更多新鮮體驗,注意力漸漸分散,漸漸淡忘。
興建體育城的那些年,大片施工地段交通混亂,習慣性避開了周邊地段。體育城2015年正式開幕只是一個開始,2019年又宣布「活力加冷」(Kallang Alive)計劃進一步注入活力。直到今天工程處處可見,露天停車場圍起建築工地,逐步改頭換面。發展中的計劃涵蓋足球中心、網球中心、青少年中心、腳踏車賽場、翻新嘉龍劇院等等,定於2025年完成,勾勒出美好未來願景。
探索活力加冷,要避開施工路段避免迷失方向,最好的方式是搭地鐵。體育場地鐵站本身就是獨特看點,設計源自面向全球的公開比賽,脫穎而出的佳作落成後得獎連連,包括2010年總統設計獎。體育場站內外採用大量鋁板條裝飾,光影作用下變化不同效果。天窗流瀉自然光直透地底月台,戲劇性空間裡弧線與直線形成對比,曲線設計與灰色牆壁,追憶已拆除的舊國家體育場。
從地鐵車廂出來,充滿未來感的線條一路引導視線。一出站外,巨大的圓體建築映入眼帘,對照腦子裡交通不方便的陳舊印象,突然有很大的跳躍,未來已來到眼前。

Shimano的全球首個互動式體驗中心兼腳踏車展覽館。
全方位探索體育世界
新加坡體育城占地35公頃,除了國家體育場也涵蓋原有的新加坡室內體育館,周邊設有華僑銀行游泳中心、華僑銀行室內體育館、水上運動中心、嘉龍威購物廣場、新加坡體育博物館、體育圖書館,除了一座座建築也充分利用天台空間與瀕水沿岸,設計了水上遊樂場、滑輪場、兒童遊樂場、沙灘排球場、瀕水濕地等等。
核心的體育場以穹頂覆蓋,二樓圍繞一圈的跑道連接各重點體育場館、天台設施與綠化空間。藍紅綠三色跑道全日開放,全程有遮蓬掩護,弧形跑道呼應穹頂線條,任何角度隨手一拍都是未來都市版的天似穹廬籠罩四野,恍如科幻電影中的異想世界。
沿著跑道漫步繞行,沿途牆面還有關於體育場前世今生的圖文介紹,也看到一些趣味冷知識。例如,跨度310米的穹頂是世界最大的懸跨穹頂結構;三色步道中間的紅色步道全長888米,有國人最愛的發財寓意;體育場最高點81.5米,比樟宜機場控制塔還要高!
舊國家體育場內原本有一家體育博物館,隨著舊體育場關閉又隨著新體育城重開,改朝換代終於擁有自己的獨立展館,以新穎面貌呈獻。
新加坡體育博物館寬敞明亮,分成多個展區,館藏800件體育相關文物,講述新加坡體育建設與發展歷史、體壇事跡等。例如,體壇名將展區看到舉重選手陳浩亮的奧運會獎牌,游泳選手洪秉祥的多座獎盃與獎牌,致敬短跑名將古納南的雕塑品,足球金童范迪阿末?的球衣等,以實際文物展示著名運動員故事。
舊國家體育場展區除了歷史照片、錄像片段,也擺出拆下的座位、閘門、大燈,甚至是邁克傑遜(Michael Jackson)1993年在體育場舉行演唱會的紀念T恤,都是懷念的點點滴滴。
博物館隔壁有一家Shimano腳踏車世界,品牌的全球首個互動式體驗中心兼腳踏車展覽館。腳踏車迷可了解各種腳踏車零件與相關技術,對於門外漢來說,不容錯過的是整排十多台特色腳踏車展品,以抽屜形式排列,可拉開來逐一欣賞。比較特別的展品包括:1861年前輪上安裝腳蹬板的古董腳踏車,1910年因戰後資源匱乏改用木材製造的美國腳踏車,1995年為環保推出的藤質腳踏車等等,也看到1970年代風靡一時的BMX腳踏車,喚起童年回憶。

舊國家體育場閘門。

足球金童范迪阿末的球衣。
公共空間述說加冷故事
體育城從一開始就為長期發展而規劃,設施豐富多元卻又不顯擁擠。保留了充足的公共空間,整體感覺寬闊大氣,也考慮到日後舉辦大型活動時,可容納和疏通大量人流。以今天來看顯得很有前瞻性,保持社交距離的時期,開放式格局開闊寬敞,心情也格外開朗舒暢。

利用舊國家體育場內座位拆除後回收的木板設計的木凳。放置於體育城各個角落,以新面貌重現於老地方。
公共廣場與綠地步道間,偶爾碰到造型獨特的木凳作品,不妨坐下來感受一番。作品來自市區重建局舉辦的木凳設計比賽RE:Bench,將舊國家體育場內座位拆除後回收的木板,重新設計成美觀實用的木凳。放置於體育城各個角落,以新面貌重現於老地方,別具意義。
具有紀念意義還有時間囊「壯志凌雲」,裝有50件體育相關物品,埋在體育城瀕水步道,將在2040年拆封。1970年埋在舊國家體育場的時間囊後來遍尋不獲,2016年又在新體育城置入新的時間囊,以顯著石碑標示,位於醒目的第28屆東南亞運動會聖火台前方,肯定不會再錯過。
沿著瀕水步道走下去,可以看看沿岸一段人造濕地,保護加冷盆地自然生態。對加冷盆地感興趣的話,遊覽範圍不只體育館這邊,還有隔水相望的加冷河畔公園。
一水之隔,走起來頗有一段路程,越走越遠來到昔日火城,又是一番建設工程。加冷河畔公園小逛一圈,轉角又碰到《加冷精神》。工業風的不鏽鋼雕塑品納入加冷煤氣廠元素,表現先輩刻苦耐勞,為下一代建設美好未來的精神。加冷精神,認真解讀還有很長的故事,細水長流,每一段各有一番精彩。
文/攝影:黃匡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