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後「菜園」蔬菜翻番漲價,難道要逼我吃土...
肉漲了...
我吃菜,還減肥,還健康...
但不好意思,菜也漲了...
作為新加坡非常穩定的「菜園子」,後面的大馬蔬菜居然成倍的上漲...這是要幹啥...這菜突然間怎麼這麼緊俏???

(圖:來源自網絡)
行!
蒜泥狠...蔥類貴...買不起米...我吃土行不行...
新加坡的土天然、自然...
農藥少...
還暴露在優質的空氣中,新鮮...要不先來一盤...

(圖:來源自網絡)
不過,這次蔬菜漲價,沒喲引發太多的關注和議論...
要是放在過去...又是過不成了...要吃土了...又貴了...等等的字眼...
這次怎麼如此低調呢?
據說,有這麼幾種說法:
1、開齋節
過去每每到了開齋節,大馬都會公告天下,說國內缺魚缺蝦缺蔬菜...
然後借勢漲一通...
2、鬼天氣
天災降臨,蔬菜減產...物以稀為貴了...
但事實上究竟是神馬呢?
據比較官方的消息——
近幾個月來新馬的天氣不是久旱就是暴雨,非常不穩定,再加上大馬當局近期也在嚴厲打擊非法勞工導致農場人員缺乏,影響到蔬菜的整體產量,所以價格就跟著水漲船高。
據悉,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炎熱天氣將持續至5月份,加上馬來西亞目前的氣溫正逼近1998年的最高溫標40.1攝氏度,自然影響到某些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
目前,大馬部分菜價同農曆新年前相比要貴一倍。
一些品種的蔬菜近一兩個月來,價格普遍上漲了30%至一倍。
價格飆升的蔬菜包括四季豆、菜心、香蘭葉、小白菜以及各種生菜等。

(圖:來源自網絡)
過去三年來,第一季度從大馬進口到新加坡的蔬菜都出現產量下跌的趨勢。
新加坡食品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首季從馬國進口到新加坡的蔬菜有5萬5800噸,2018年同期減至5萬4900噸,2019年首季下滑至5萬4800噸。不過整體看來,供應量還是大致穩定的。
新加坡目前還未出現蔬菜供不應求的情況,消費者如果負擔得起,還是能吃到種類繁多的蔬菜。
...
有一個大消息...就是...本地菜...
其實去年小圈兒也曾提過本地菜的概念,新加坡還專門規劃了不少農業用地...
前兩天,小圈兒還專門提到了組屋頂上的蔬菜大棚...
此外,新加坡共和理工學院配合推出「城市農業科技專業文憑」(Urban Agriculture Technology)在2019年1月9日開幕的農業科技實驗室,開放給來自各種文憑的多學科師生。
新加坡食品局定下來的目標就是「30·30願景」,即在2030年時,讓本地農產品提供國人30%的營養需求。
目前,新加坡生產的農產品產量仍達不到國人營養需求的10%。
新加坡食品局希望能在2030年時,讓營養需求的20%來自新加坡本地產的蔬菜水果,另外10%則來自本地產的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
有網民認為,蔬菜的營養不一定非得來自綠色蔬菜,還有一種很容易種的「菜」也很有營養,價格也絕對能讓人負擔得起。
...
總之,依賴進口確實容易被人抓小辮...
特別是隔壁大馬...真是沒少使絆子...
生活不易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