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在國會發表了一場關於儲備金管理的重要講話,回應了反對黨的質疑和呼籲,闡述了政府的立場和理念。他強調,新加坡人既是儲備金的受益者,也是管理者,應該在當前和未來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保護這一代代積累起來的遺產。

圖源:ST
01 儲備金是什麼?有多少?
新加坡的儲備金,涵蓋了金融和實物資產——現金、股票、債券、私募股權投資和其他金融工具,以及土地和建築等,並交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淡馬錫、公積金局、裕廊集團和建屋發展局等機構管理。這些資產可以在有需要時,通過轉換、出售、抵押等方式,兌換現金使用。
儲備金的具體規模是國家機密,只有少數人知道,包括總理、財政部長、總統和總統顧問理事會。李總理說,儲備金足以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為政府提供可觀的支持,並增加政府收入。實際上,政府五分之一的收入都來自儲備金。
02 儲備金是如何建立的?為什麼要保護?
新加坡的儲備金是前幾代人的犧牲和精心管理的結果。建國初期,政府須插手開辦吉寶船廠和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多家公司,否則沒有人會那麼做,因此當時政府和公司之間的界線不像現在那麼分明。1974年,政府決定創立淡馬錫控股接管政府公司,讓它們按照商業原則運作,避免政治干預。
1981年,政府又成立了GIC,將金管局不需要的外匯儲備和金融資產交給GIC管理,讓它們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承擔更大的風險,以獲取更好的回報。隨著儲備金的壯大,政府開始意識到國庫需要第二把鑰匙,這最先是由建國總理李光耀在1984年提出,他擔心如果有一天出現一個「流氓政府」,想要劫掠儲備金,那麼世世代代新加坡人的畢生積蓄就將在一個任期內化為烏有。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政府1991年修憲確立民選總統制度,並於1993年迎來首個民選總統王鼎昌。總統有權就涉及國家儲備金的財政事務行使否決權,但須徵詢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王鼎昌認為,政府不應花完所有來自儲備金的收入,而是應該留一些給後代,他提出了「一人一半」的制度,即將儲備投資回報的最多一半用於當前支出,另一半留給未來。這個制度後來被寫入憲法,成為了「50-50」規則。
03 儲備金是何時動用的?有什麼作用?

圖源:ST
政府曾兩次動用儲備金,第一次是在2008年全球暴發金融危機之際,第二次則是剛過去的冠病疫情。2008年,政府從儲備金中提取了1500億元,為新加坡銀行體系的存款提供擔保,以及49億元,用於雇用補貼計劃和特別風險分擔計劃,以幫助企業和員工渡過難關。這些資金後來都被歸還了。2020至2022財政年間,政府提取了近400億元,用於為保障計劃提供資金並支付疫苗費用,以拯救生命和生計,而這筆錢不太可能還回去。
李總理說,儲備金在危機和緊急情況下發揮了重要作用,讓新加坡能夠果斷應對,保住新加坡人的工作和生計,而且不用負債。這些例子說明了為什麼對於「儲備金有多大才足夠」這個問題沒有明智的答案。
他說,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多少才算足夠,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會面臨什麼樣的危機,也不知道我們的投資會如何,但這並不意味著新加坡應該盲目地存錢以備不時之需,要考慮當前的需要,保持儲備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的正確平衡。
03 儲備金是誰的?該如何使用?

圖源:ST
儲備金是新加坡人的遺產,也是新加坡人的責任。李總理說,新加坡人既是儲備金的受益者,也是管理者,應該在當前和未來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保護這一代代積累起來的遺產。
這一保護區的契約是幾代新加坡人共同締造的,並且也得到了眾議院兩黨的支持。政府在使用儲備金時,不僅考慮了遙遠未知的未來,也考慮了當今新加坡人的利益,通過各種基金和計劃,為中低收入家庭、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以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李總理反駁了反對黨的呼籲,認為他們主張使用更多儲備金,是為了迎合選民,而不是為了新加坡的長遠利益。反對黨如果真的認為政府的做法不對,就應該把這個問題帶到投票箱,讓新加坡人做出選擇。
他說,人民行動黨相信它有正確的方法來管理儲備,從長遠角度考慮外匯儲備,並在當前和未來需求之間取得適當平衡,這對新加坡來說是正確的選擇,他有信心贏得這場爭論,讓新加坡人做正確的事。
李總理表示,他一生中花費了40年的時間來管理和保護儲備,現在正準備將一個秩序良好、更加繁榮、更加安全的新加坡移交給他的繼任者,並請求大家幫助他們維持審慎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我們很有幫助,使新加坡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以便所有人都能在未來許多年繼續受益於國家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