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圖:Facebook/陳振聲)
調查顯示,本地中小學生的數理能力再次領先全球64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表現超越韓國、日本、香港、英國等。
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每四年針對小學四年級和中學二年級的學生展開調查,本地有6530名小四生和4772名中二生被抽樣選出參與調查。
最新的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結果顯示,本地中小學生的數理能力在全球位居榜首。同2019年的調查相比,我國小四生在科學方面的表現有所進步,但數學的表現略微下滑,不過仍比國際平均水平好。
調查顯示,本地學生的應用和推理能力極強,能運用數理概念解決複雜問題。調查也首次對學生在環境方面的知識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本地學生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等課題具備深厚知識。
此外,學生對數學和科學科目的信心要比四年前高,非常認同自己數理成績優異的中二學生從2019年的25%,增加到去年的大約30%。
儘管如此,調查顯示,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減退。其中,表示熱愛數學的小四學生從2019年的48%減少到去年的42%;熱愛數學的中二生的比例則從37%下降到35%。
在這同時,認為學習數學對日常生活有極大幫助的本地中二學生比例從四年前的38%減少到32%。
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課程高級專科督導謝馨儀說,教育部一直同各所學校密切合作致力培養學生的21世紀技能。謝馨儀說,教師會利用傳達時間概念的時鐘和玩具錢幣等設計課程,加深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在科學方面,則是探索物體的影子來學習「光」的基礎知識。這樣的體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進而對數理產生興趣。
她表示,當局將繼續從多方面激發學生對數理的興趣。
「我們將繼續在數學課程中加強實踐學習,這將鼓勵學生應用他們對數學的理解來解答問題,也能讓他們領悟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相關性。展望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利用科技,包括引入人工智慧輔助學習,來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理解和參與度,從中激發他們對學習數學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