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image/1755/17552357.webp?0)
這地方雖然也叫「新加坡」,但新加坡人想去那裡,可是要用護照的。
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哥打丁宜的素里里,有個叫作「甘榜新加坡」的村落,距離新加坡人熟知的新山市區約一個半小時車程。
別懷疑,這不是諧音,也不是翻譯惹的禍,甘榜新加坡的官方名稱「Kampung Singapura」中的「Singapura」和新加坡的馬來文官方名稱一模一樣,分毫不差。
這個甘榜「敢敢」叫新加坡,絕非無中生有,它確實和新加坡有點淵源。
據《每日新聞》報道,甘榜新加坡之所以得名,是因早期有許多從新加坡遷移至當地的村民。
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新馬兩國經歷了分分合合。
彼時,新馬兩地人民來往兩地無須使用護照,通行非常方便。
即使新加坡和馬國1965年分家後,兩國也一直到1967年才正式實施護照通關制度。在那之前,新馬人民前往對岸只須出示身份證即可。
當時有一些新加坡人響應馬國政府號召,遷移至甘榜新加坡。
據悉,當年遷居的人們能以極低價格購入或免費獲贈土地。
他們之中,多數是來自新加坡的退休警察、小商販,以及英軍從新加坡撤退後所遣散的人員。
如今,當年從新加坡離鄉背井到馬國甘榜新加坡生活的第一代村民多已凋零,而他們的後代也已悉數成為馬國公民。
一名還保留著新加坡國籍的甘榜新加坡村民在2014年接受《每日新聞》訪問時曾感嘆,甘榜新加坡如今只徒留其名,恐怕與新加坡已無太多瓜葛。
![](/images/image/1755/17552358.webp?0)
甘榜新加坡是個連馬國當地人都未必知道的小村落。(每日新聞)
另外,一名在甘榜新加坡經營裁縫店的當地居民花蒂瑪則告訴《星洲日報》,當地有百多戶人家,多數從事油棕業和種椰子。
她的丈夫也是新加坡人,而他們正是在甘榜新加坡相戀結婚。
![](/images/image/1755/17552359.webp?0)
路邊的路牌標識寫著「甘榜新加坡」。(谷歌街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鮮為人知的甘榜新加坡,馬國檳城的喬治市和沙巴的山打根也有以新加坡街(Jalan Singapura)為名的街道。
喬治市的新加坡街是在20世紀初,因殖民政府以英屬馬來亞各州為當地街道命名而得名。
山打根的新加坡街則因當地建了不少組屋,被認為和新加坡街景相似,因而取名新加坡街。
兩個「新加坡」
相比純粹被冠名或因組屋眾多而得名的兩條新加坡街,因早年新加坡人湧入定居而得名的甘榜新加坡,和新加坡的淵源似乎又更深一些。
而對一些擁有甘榜記憶的新加坡人,曾經的生活方式,如今只能在彼岸回味,也難免唏噓。
新加坡國立大學曾做過統計,1970年代以前,新加坡有大約220個甘榜。
但自1970年起,新加坡以驚人的速度城市化。時代洪流和城市發展浪潮衝擊下,新加坡如今僅剩下兩個甘榜,一個在烏敏島,另一個則是本島碩果僅存的羅弄萬國村(Kampong Lorong Buangkok)。
![](/images/image/1755/17552360.webp?0)
一個遊艇形狀的地標寫著「歡迎來到甘榜新加坡」。(Reddit)
在Reddit論壇上,有網民調侃,若當初新馬歷史不是我們如今所熟悉的這套劇本,在不同時空下,甘榜新加坡說不定就會是新加坡現在的模樣,和已是高樓矗立,飛速發展的現代新加坡大相逕庭。
根據馬國統計局資料,甘榜新加坡所在的哥打丁宜縣,家庭每月中位數收入為6227令吉(1873新元),由於甘榜新加坡屬於鄉村地帶,收入水平恐怕還會比哥打丁宜全縣的整體中位數平均還低。
相較之下,2023年新加坡家庭工作月入中位數為1萬零869元。
新加坡有了大城市的便利和機遇,生活水平也躋身世界一流之列;與此同時,卻失去了甘榜的恬靜與愜意,也許還少了些人情味。
然而,在歷史交叉路口中,這樣的取捨,或許終究沒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