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面上不少收據使用的熱敏紙含有BPA,過量的BPA可能會造成內分泌紊亂,甚至致癌。
(新加坡訊)鈔票上有很多細菌大家都知道,但是無現金支付是不是就「乾淨」?隨著越來越多人刷卡過帳,這些從一個個小終端機里「吐」出來的單據紙上,其實也可能附著著一層有害物質,甚至致癌!毒收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收據紙有毒!」醒目的標題出現在中國和香港的一些媒體上,網上也有不少這樣的新聞,但獅城消費者似乎對這一張張小紙隱藏的健康隱憂並不清楚。
原來,我們經常接觸到的信用卡等各類電子付費單據,可能含有可致癌的有害化學物質。
這個有害物質是目前在獅城已被禁用於化妝品和嬰兒奶瓶的雙酚A(Bisphenol A,英文縮寫為BPA)。塑料瓶子,以及裝液態食物的罐裝食品等可以有BPA,但含量不能超過特定標準。
這個健康隱憂主要源自無現金付費單據所使用的熱敏紙(thermal paper)可能含BPA。
熱敏紙這類紙張有個塗層,一旦受熱就會變色。
消費者用信用卡時,或者在停車場或商場為現金卡充值時,小型機器就是用這類熱敏紙,所以不用墨就能「列印」收據,過一段時間,收據上的黑色印記就會褪色。
歐盟在2016年12月宣布要限制熱敏紙的BPA含量。這項於明年1月2日生效的條例規定,每公斤的熱敏紙所含BPA不得超過200毫克。
負責監管獅城消費品安全的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受詢時指出,由於全球目前沒有針對熱敏紙BPA含量的國際標準,因此企發局無法提供消費者相關建議,但它會繼續觀察新加坡的情況。
企發局至今沒有接獲任何消費者在這方面的反饋。
針對歐盟條例,企發局指出,歐盟的研究發現熱敏紙BPA對消費者的危害其實有足夠的管控,較大的擔憂是針對收銀員等常會接觸到熱敏紙的員工。
根據國外研究,BPA進入體內後會影響雌性荷爾蒙,即雌激素(estrogen)的受體,進而提高出現一些內分泌失調症的風險,包括導致男性或女性不孕,引髮乳癌或前列腺癌,以及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等。
根據《南方周末》今年1月的報道,BPA會模擬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相互作用,在國外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幾種不同類型的老鼠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接觸低濃度的BPA。待到這些老鼠性成熟時,檢查它們的睪丸並測量精子數量。結果發現,在接受測試的3種小鼠中,有兩種雄性小鼠的精子數量明顯下降。
公眾反應不一
受訪公眾都說不知道這些他們日常會接觸到的單據其實含致癌物,但對於是否感到擔憂則反應不一。
黃佩玲(38歲,行政人員)說,她知道BPA可能致癌,而她平時用信用卡付帳時會收到這些單據。「雖然檢查單據後通常就會撕掉,但現在知道單據上可能有致癌物,以後就會多留意,接單據時就只碰角頭,也會勤洗手,而且不會讓我的孩子碰。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觸不少致癌物,所以會儘量少接觸。」
江洳芯(27歲,銷售經理)則說:「新加坡越來越多無現金消費方式,有點難避免不接觸。致癌物一般要長時間接觸,而且量要很大才會危害到健康,所以我不會太擔心。」
網民熱議分享貼士
針對熱敏紙可能危害人體,網民在討論此事時也分享一些避免接觸熱敏紙的貼士。
這包括如果沒有需要保留收據,就在付款時直接告訴店員不需要印單據,又或者讓商家通過電郵等方式發送電子收據,而不要拿實體收據。
如果無法避免地拿到實體收據則應該在處理收據後洗手。
那些常得處理這些收據的人,包括收銀員等,則可以選擇戴手套。
最後一個貼士是鼓勵業者轉用不含BPA的熱敏紙。記者上網查看時發現,目前有至少三家製造商為本地市場提供不含BPA的熱敏紙。
女收銀員易「中毒」
收據上所含的BPA可能穿透皮膚,女收銀員最容易「中毒」。
根據《南方周末》的報道,哈佛大學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測量了389名孕婦的BPA尿液樣本水平,然後將這些數據與她們的職業聯繫起來。
結果發現,收銀員的BPA濃度最高,而其他人的BPA含量則低得多。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對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地區400名孕婦的尿液樣本進行了測試。再次證明了熱敏紙中的BPA可以穿透皮膚,因為最高水平的是女性收銀員。
在另一項研究中,透過紙張進入人體的BPA,在一周後仍然被發現殘留在人體尿液中。
Post in:中國報 Johor Chi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