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組屋屋契的年限是99年,似乎很長久,但時間過得飛快。早在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組屋,目前的屋齡已接近五十年了,姑且不考慮「老齡」組屋的保養是個問題,政府是否會在99年到期後,自動續約?

最開始推出組屋制度時,基本的考慮是「居者有其屋「和「有恆產者有恆心「,一來是為讓當時的新加坡人提供負擔得起的住房,二來是讓動盪不安的社會安定下來。

一直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起飛,組屋逐步升值。有的人在小組屋升值之後賣出好價錢,然後買大組屋或公寓,或同時買組屋和公寓(甚至多套公寓),然後把公寓出租獲益。組屋逐漸具備了投資的功能。
這些炒房行為把房價炒高後,到了2001之後的歷屆大選成為政治課題,政府出手降溫。新加坡房價於是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

可見,組屋推出的本意並不是用來投資的,新加坡政府已經不只一次解釋過大部分的組屋在屋契滿了之後,會歸還給建屋局發展局,土地歸還政府。只有位於土地尚未被充分利用地段的組屋,才會獲選加入SERS計劃。
SERS計劃是指政府1995年推出的選擇性組屋重建計劃。如果組屋入選該計劃,那麼政府就會按當時的市價買回,然後在同一地區新建組屋。有新房,又能從賠償和搬遷的配套中受惠,這感覺實在是太像中了彩票。
在新加坡,組屋的居住率占了八成,能不能入選SERS計劃,也許真的只能拼人品了。
最近人品爆棚的應該是新入選SERS計劃的麥博申巷第81座到第83座三座組屋的313戶居民。他們居住的組屋屋齡已約50年,建屋局將在循環路靠近麥波申地鐵站,為他們興建新的替代組屋,並且獲得相當於市價的賠償。如果在那時是2萬塊買的,今天的市場價已經40萬了!

而那些沒有被選中到SERS計劃里的組屋,到期之後是會被政府收回的。心涼涼了嗎?沒有心涼,只有更涼涼。因為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能夠納入到SERS計劃中的組屋會越來越少。
看看這些數據:自SERS計劃於1995年推出以來,只有4%的組屋獲選加入。過去五年每年平均僅有一個SERS項目完成,進行中的也只有個位數。

組屋屋契到期後,土地要回歸國家。這是現實,雖然很骨感,但是必須得認清。對於新組屋屋主來說,99年這顆「定時炸彈」還遠著呢,很多人考慮的是住上五年左右,等到市場房價攀高時,轉售出去,即使不打算出售,以新屋的年限住上一兩代人應該是足夠的。
而對於二、三手的屋主就要考慮好自己的情況,看清屋契的年限,因為當組屋屋契只剩下45年時,其價值會越來越低,銀行很可能不願意貸款。

當然有些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會更注重實用性:房子是用來住的。舊組屋的房間更大,其他條件合適,也就不在意屋契的剩餘年限了。
無論如何,看待組屋屋契的剩餘年限,應該像對待婚前協議一樣,看個清楚,想個明白。否則,當房屋的年限歸零時,價值也就一點都不剩了,屋主只能把房屋歸還建屋發展局,到時候,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回來。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