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一名華族女子在地鐵侮辱馬來人;5月,一名印族婦女遭到華裔男子用帶有種族歧視的字眼辱罵,還被毆打受傷;6月,一名華族男子當街羞辱印度裔男子,稱異族通婚時不對的;同月,華族鄰居敲鑼打鼓,干擾印族男子進行宗教儀式;近日,一個馬來女性在公共巴士上對印度婦女爆種族歧視言語而被判刑等等。 新加坡種族歧視事件層出不窮,引起了各界的關注。
前日(6月25日),財政部長黃循財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與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針對多元文化主義課題展開一場線上論壇演講,並重點闡述了有關新加坡種族歧視的相關問題。

(圖源:新加坡政策研究所)
黃循財表示,種族主義在新加坡仍然存在。在過去,類似事件發生,不一定全會傳遍全島,但如今,疫情對社會形成壓力,這類事件的出現比過去要多;加上社交媒體發達,很容易曝光,壞事傳千里。
他說,對多元民族的新加坡來說,種族問題就是個基本課題。正因種族課題構成的挑戰,新加坡當初才會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這是一個「新加坡人的新加坡」,就如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當天宣布道:「我們將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多種族國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位置,是平等的」。
(編註:所謂「新加坡人的新加坡「,是指新加坡不是華人的新加坡,不是馬來人的新加坡,不是印度人的新加坡,而是多元種族的新加坡人共同的新加坡)。
1964年7月21日,新加坡發生了種族暴動。為了紀念這一天,政府於1997年將7月21日定為種族和諧日,提醒國人應不分種族和宗教,融洽地相處。

(攝於2014年,圖源:Regent Sec School)
新加坡採取政策,如:設計集選區制度以保證少數族群在議會中始終有代表,任何政黨都不能狹隘地迎合任何特定的種族和宗教而獲勝;將英語作為通用語言;修改憲法,設立了由大法官主持的少數民族權利總統委員會,該委員會有權拒絕議會通過的任何侵犯少數民族權利的法律;援引《國內安全法》限制和遏制任何種族歧視者或沙文主義者。
黃循財說道,新加坡擁有獨特的多民族主義哲學,不要求任何族群放棄其豐富遺產與傳統,而選擇同化。相反的,希望維護、保護、頌揚新加坡文化的多樣性,接受和尊重他族文化。
因此,教育制度中的雙語政策是關鍵支柱,政府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保護中文、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堅持讓學童學習他們的母語,投入資源以保持本地語言的標準,並幫助維持本地語言媒體的發展。而且,儘管所有議員都能聽與說英語,但議會仍然提供四種官方語言的同聲傳譯。
黃循財也指出,在任何多種族社會中,與多數族群相比,少數族群在日常生活中更常面臨著歧視等困難。因此,政府鼓勵國人學會推己及人,並通過個人的行動,教導培育下一代。
「此外,我們也必須採取互諒互讓、信任和妥協的方式。這不代表,我們應該避免表達心中的不快和對所經歷的不公偏見保持沉默。恰恰相反,我們應該直面和坦誠不同群體的種族化經歷,並正視它們,進行文明的討論,傾聽對方的意見,並理解所有觀點。」

(視頻截圖:新加坡政策研究所)
黃循財指出,新加坡有超過5分之一的婚姻是跨種族婚姻,因為當代年輕人在對種族差異的意識不強,對其他種族的接受程度高。
部分新加坡人認為應該是時候採取不同的措施,取消所有與種族有關的政策和措施。對此,黃循財表示,新加坡的政策並非一成不變,無論是集選區(GRC)、民族融合政策(EIP)、自助小組、特選學校(SAP),都將會抱持開放的態度,以作出及時的檢討和政策的更新。
例如,近來對於是否放寬穆斯林護士在工作時佩戴頭巾(tudong)的規定,此事需要詳細的研究,政府必須與各社區進行廣泛對話和溝通,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哭叫的聲音大就有奶喝「。
黃循財也說,新加坡的華人社群並非鐵板一塊。新加坡還有整整一代人更習慣使用漢語而非英語,他們認為自己在英語世界中是處於弱勢的。
他認為,在多元種族的社會中,少數民族總是面對著多數族群所不面對的歧視和困難,因此整體社會必須正視並且謹慎對待少數民族課題。要在種族課題上平衡各方利益,需要各群體間相互理解與妥協。
最後,他表示政府將永不動搖地致力於促進所有種族之間的和諧,並確保所有新加坡人在生活中享有充分平等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