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添益原本和母親、姐姐與妹妹同住一個公寓單位。過去兩年,姐姐和妹妹陸續「單飛」,各自買了三房式組屋單位,他也決定賣掉私宅,搬進自己的組屋。
本地轉售組屋和私宅價格過去兩年節節上漲,加上低利率環境,讓一些擔心房價進一步上漲的公眾儘早將住房組屋換成私宅,但也有人選擇從私宅搬到組屋。
何添益(54歲,新加坡理工學院高級經理)之前和家人住的公寓在女皇鎮一帶,落成已近20年。過去兩年,姐姐和妹妹分別在直落布蘭雅一帶買了自己的組屋後搬走,他認為是時候將私宅賣掉,搬進自己的組屋了。
他去年花61萬元買下的組屋單位,不僅交通便利、離金文泰地鐵站僅兩個巴士站,樓層也很高,甚至能看到遠處的武吉知馬山,有時還能看到山頂雲霧繚繞的景象。
何添益告訴《聯合早報》記者,他們三人買的轉售組屋都是在剛達到五年最低居住年限(MOP)時就買下的較新單位。他不必再背負沉重房貸,現在也無須交公寓管理費,因此覺得「物超所值」。

何添益笑說:「我不認為這是一種'降級』(downgrade),而是'適當調整規模』(righl- sizing)。」
此外,也有公眾因家中變故而從私宅搬到組屋。
一名剛於本月初簽下選購權書(OTP)不願具名的屋主(67歲)告訴記者,20年前他買下這個剛竣工、位於樟宜的兩臥室公寓單位時,經濟不景氣,公司也在裁員。作為一名傳統的投資者,他不想供兩套房,於是賣掉了五房式組屋單位。
「當時如果我賣掉公寓就會虧錢,賣組屋卻能賺一筆。"
高價購私宅屋主會否虧本取決於購入時間點及地段
然而,八年前患上失智症的妻子如今病情惡化,須請女傭照顧,但公寓單位內卻無法騰出一間房讓女傭住。因此,他決定賣掉公寓,買下淡濱尼一個剩下約60年屋契的四房式組屋單位。
「如今房價上漲,又成了我賣私宅搬到組屋的好時機。」
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產與城市研究院院長程天富認為,高價購人私宅的屋主賣掉私宅時是否會虧本,取決於他們是在何時購人,以及私宅所處地段。
程天富指出,私宅價格自2010年初就開始強勁增長,經歷在2013年達到頂峰,之後因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的推出而下滑,又在2020年病毒阻斷措施結束後強勁復甦的循環。
「目前私宅價格可能已經超過了2013年的峰值,但與額外買方印花稅相關的高成本,尤其是購買第二或第三套房產進行投資的買家,可能無法達到收支平衡來支付交易費用。不過,他們可能會將購買的部分股權(equity)套現,並降級為組屋來降低他們的敞口(exposure)和持有成本(holdingcosts),包括支付抵押貸款。鑒於預期的利率上升,一些人可能會考慮降級以降低私宅抵押貸款的融資成本。」
他指出,從私宅降級到組屋的買家需求,只是造成過去兩年轉售組屋價格急劇上漲的因素之一。也有因預購組屋竣工延遲,選擇進入轉售組屋市場的買家。
2017年初,許多集體出售項目的屋主也可能進人了轉售組屋市場,導致轉售組屋價格上升。
受訪地產經紀說,賣私宅搬到組屋的現象在退休人士中較常見,冠病疫情也讓人們想擁有更大的家。
博納產業高級副營銷董事黃煥彬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退休人士從私宅換成組屋的情況較常見。
譬如,一對工薪階層夫妻買下一個私字單位後,他們的子女結了婚搬出去住時,一般就是他們賣掉私宅搬進組屋的時候,比較常見的是從三臥室公寓換成三房式組屋單位。
ERA區域分行董事雲泳傑則認為,對於賣私宅換組屋的屋主,房子空間大小是一大主要考量,譬如需要更多空間在家辦公。
博納產業顧問支部區域董事賴權源也觀察到這個趨勢。他分析說,冠病疫情暴發以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存更多錢,並且嚮往更大的生活空間。「許多人意識到,空間比什麼都重要。"
但賴權源指出,整體來看,賣私宅住組屋並非普遍做法。他舉例說,團隊里10名從事組屋買賣交易的房地產經紀處理過的案例中,僅10%至15%的買家賣私寶買組屋住,大部介轉售組屋買家是首次擁屋者,以及希望提升到條件或地點更好的組屋住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