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房租連漲二十幾個月,漲幅也是節節攀升,不少人都提到BTO這個名詞,它到底是什麼呢?
最開始的時候,HDB組屋都是等到建好了才開放給公眾購買,也就是Registration for Flats System(RFS)制度。這個直接導致供過於求,太多單位閒置,無人購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新加坡政府在2001年開啟了BTO購房制度。BTO全稱叫Build-To-Order,即預購組屋制度。

(圖源FB:HDB)
新加坡建屋局會先劃分區域做組屋的建設計劃,並在每年的2月、5月、8月和11月推出相關住宅項目給有意向的購屋者申請購買。當項目的購買需求超過70%,項目就會開始興建。一般BTO制度下的組屋從申請購買到交房需要3至4年。
經過這麼多年的變遷和政策優化,現在大部分組屋都屬於BTO的範疇了。
由於是政府直接供房,組屋的價格遠低於同地段的私宅和公寓等價格,同時為了積極讓民眾保持良好的家庭關係,新加坡建屋局還出台了特殊補貼計劃。例如,子女如果申請與父母就近居住,會有專門財政補貼;已定婚男女可在婚前預定一套組屋,只要在交房後3個月出示結婚證明即可。
不同的需求人群有不同的政策扶持,總的來說便是越窮、收入越低補貼越多。
除了滿足家庭月收入低於某一門檻,申請者必須是新加坡公民,或者必須和新加坡公民結婚後才能申請,即使是單身永久居民也無法購買。除此以外,購買者必須名下沒有其他房產,即該次申購為本人第一次買房,否則也是無法申請購買的哦。

房屋類型分為2房、3房、4房和5房,滿足條件的申請者可以去HDB官網申請購買。
政府算是為了民眾操碎了心
但政府已經大力投資後,卻還是很多人覺得貴,買不起...甚至還有兩位議員因此爭論了一番!
12月9日,議員梁文輝發FB推文表示,新加坡的預購組屋真的有很慷慨的給補貼嗎?

他在推文中放出了建屋局的數據,並表示根據數據顯示,土地成本占如今建造組屋總成本的近 60%。而各類凈政府補貼(包括公積金租房)僅占 2021/2022財年總成本的12%。這 12% 可以解釋為建屋局對 BTO 單位適用的市場價格的「折扣」。新加坡人實際拿到的補貼是CPF Housing Grant,只占總成本的4.7%,遠小於12%。。

同時他還說道,他認為組屋的定價不應該考慮土地成本,因為建屋局單位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由建國一代以相對適度的金額交給政府的。然而現在卻只能拿土地費用五分之一的折扣,以市場價格去支付本該屬於新加坡長輩們的土地。
另外一位議員沈穎則在昨日發FB(12月12日)回應了梁文輝。

她在推文中表示,從客觀角度講,新加坡政府確實讓更多居民負擔的起預購組屋了,對於大部分購房者來說房價與年收入(HPI)的比例為約4到5年,但全球的HPI卻基本在8倍到20多倍不等。
她表示,如果BTO的數量有限,如果更低價會有更多人購買,而讓一些新家庭買不到,這也是一種弊端。
同時,關於土地成本問題她也做出了回應,如果建屋局不向政府支付市場價值的儲備金,未來政府儲備金將會越來越少,損害今後時代的利益。

你認為兩位議員講得有道理嗎?可能在物價飛漲的年代,BTO的價格確實是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事實是BTO對比起組屋/公寓轉售價,漲幅並不大。
同時,現在的新組屋都在兼顧設計審美和實用,對比起來真的可以說是物美價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