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先生和陳太太今年7月將慶祝56周年結婚紀念日。(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數據顯示,2021年新加坡共有5907起離婚個案。
值得一提的是,占離婚總數最多的案例,為結婚五年至九年後決定分道揚鑣的夫妻。這些離婚夫婦的婚姻平均壽命約10年。
儘管整體離婚率比起10年前來得低,但步入婚姻殿堂後卻無法白頭到老,無論基於什麼原因,對許多離異夫妻而言,相信還是一種遺憾。
因此,要維繫一段感情,不僅仰賴男女雙方,還牽涉許多因素。要將婚姻維係數十年或更長久,在上述數據反映的現實社會環境里,似乎並非易事。
不過,攜手走過大半世紀的獅城夫妻還是有的。自2018年起,婚姻註冊局及回教婚姻註冊局每年都會舉辦「金婚慶祝儀式」,讓共結連理超過50年的夫妻慶祝金婚之喜。

婚姻註冊局及回教婚姻註冊局自2018年起舉辦「金婚慶祝儀式」。(聯合早報)
近年來,報名參加儀式的夫妻都至少有上百對,如2020年有152對,2021年則增至220對。
去年12月,金婚慶祝儀式再次舉辦。其中,獲頒紀念註冊證書、金徽章和紀念合照的兩對金婚夫婦接受媒體訪問時,揭露了50多年來的婚姻之道。
婚姻持久有什麼秘訣?不妨參考這些老夫老妻對婚姻的經驗及相處哲學。
給彼此空間 互相信任
82歲的陳崇南和76歲的許美蘭(音譯)於1965年相識,兩人一見鍾情,也是彼此的初戀,拍拖兩年就結婚。
兩人育有一子三女,今年7月17日即將迎來第56周年的結婚紀念日。
回首50多年的婚姻之路,陳氏夫婦吐露出關鍵的四字真言:互相尊重。
尊重,也體現在尊重彼此的不同,包括在一些事情的觀點和看法上的不同,以及個人興趣的不同。 陳先生受訪時告訴《海峽時報》:
「我喜歡打球,她喜歡去旅遊……她沒管我、我也沒管他,(給彼此)自由,互相尊重。」
嘴上說的「沒管」,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對方個人空間。
當然,這也包括對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計較,也沒有隔夜仇。
陳先生說,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衝突,但吵完後就沒事了,不會放在心上,而如果自己做得不對,他也會承認錯誤。陳太太也補充說「今天生氣,明天就沒事了」。
「我們(懂得彼此)容忍,才會有今天。」

陳太太於2020年中風,如今已逐漸康復,過程中陳先生陪伴在側細心照顧她。(海峽時報)
話雖如此,在關鍵時刻,尤其當有重大事件發生而需要依靠對方時,還是會相互扶持。
2020年8月,陳太太中風了,令陳先生悲痛不已。
「很傷心,心很痛,(不明白)為什麼她會中風。」
在妻子住院期間,陳先生每天風雨不改地到醫院照顧她,為她買午餐。傍晚則由女兒負責探望母親,每天都有兩人輪流陪伴在側。
如今,陳太太有時候還是需以輪椅代步,但至少能撐著拐杖走路。 陳先生說:「現在我很開心,(雖然)雙腳還是沒力,不過她已經復原了。」
陳先生的二女兒透露,母親中風後,父親把過往拌嘴或不開心的事情都拋諸腦後,專注於照顧媽媽。
夫妻倆每天也會一起慢步,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以前退休後的活躍生活方式——陳先生每天打籃球,而陳太太每隔幾天去游泳。
相敬如賓 了解對方的想法

張氏夫婦也認為,經營婚姻的要訣在於互相尊重。(海峽時報)
另一對金婚夫婦是77歲的張亞宏和72歲的陳燕琴。
兩人原本是筆友,後來報名參加同一場相親活動,交往不到半年就結婚了,今年慶祝結婚53周年。
夫妻倆一起做生意養家餬口,從經營肉檔到開設迷你市場,前前後後共40年,間中吃過不少苦,包括在上世紀80年代碰上金融危機生意大受影響。
然而,為了照顧四個孩子,他倆咬緊牙根一起挨過去。
或許是患難見真情,兩人清楚知道,餘生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都會守護和支持彼此。
張先生說:
「如果我遇到困難,她一定會幫忙且支持我。能有這麼支持我的老婆,我真的感到很幸福,也很感激。」
張太太則直言,結為夫妻這麼多年,現在她「已經知道他在想什麼,明白他的感受。」
至於會給年輕夫婦什麼樣的忠告,張氏夫婦也呼應了陳氏夫婦的真言:互相尊重,慢慢相互了解。
張太太認為,夫妻應該相敬如賓。張先生則說:
「我們的生活很樸實,不需要擁有太多,只要孩子們開心,我們就開心。」

(聯合早報)
兩對老夫老妻分享的婚姻之道,其實也沒有蘊藏什麼「獨家秘方」。他們分享的秘訣都很簡單,關鍵在於做不做得到。
組建家庭後如何互經營並維持婚姻,每對夫妻需要的元素與方法都不一樣,這必然是每名妻子和丈夫一輩子的學習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