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自由貿易港,新加坡有了;香港是華人聚居區,新加坡華人也占多數;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後來居上超過香港……
香港人均GDP4.6萬美元,新加坡人均GDP5.8萬美元;香港面積1106.3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40.98萬人,人口密度6697.34人/平方公里;而新加坡國土面積719.1平方公里,人口539.9萬,人口密度7915.7人/平方公里,新加坡的擁擠程度更勝一籌。
香港主要是作為對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轉換站,而新加坡主要是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的數次轉型
1950-1960年,新加坡經濟陷入停滯期。曾經的經濟支柱——對外經濟貿易——對GDP的貢獻日益下降。原因有二:馬來國內的一系列動亂殃及新加坡的對外貿易;新加坡國內的抗英活動引起的社會動盪。
在這之後,新加坡政府開始謀求刺激經濟的方法,包括消除貿易壁壘、吸引外資等。1968年,新加坡發展銀行決定擴大財政承諾(包括擴大債務、股權投資等),由政府直接投資於電機和石油工業,之後又先後頒布了發展國有企業等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並繼續吸引外國投資。同時,用」居者有其屋「的計劃解決住房問題。新加坡的經濟終於開始有點起色了。
新加坡政府自1960s後強制居民儲蓄,並靠吸引大量外資以累積資本。這一舉措大獲成功,有數據表明,投資對其GDP的貢獻從60年代的9%上升到80年代的43%。

高房價困擾香港
新加坡政府過去二十年著力發展金融服務業,維持低利率(眾多國際大型公司都把東南亞甚至亞洲總部設立在新加坡。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的金融貿易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很多。);並且作為小國家,為國家政局穩定考慮,努力打壓通脹,推動本幣升值,增強了新元的貨幣地位。
可見,新加坡已經從貿易港口城市發展為金融城市,而且很好地解決了房價問題。
新加坡GDP在經歷兩千年初期的短暫調整後,從2004年增速快過香港,並終於在2012年超過了香港。
反觀香港,房價上升,購房成本難度超過新加坡;在1997年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香港也遭受到了一定打擊;港口和金融,技術相繼被新加坡、深圳其他城市所取代或削弱。
新加坡的軟實力
香港和新加坡的稅率差不多,都是17%左右。但香港高凈值人士是8萬人(超過100萬美元投資資產的富人),新加坡則達到9萬人,這些高凈值人士為新加坡的未來投資發展提供了動力。稅率差不多,為什麼新加坡更受國際投資者歡迎?因為軟實力。
新加坡生活環境更好、國際化程度更高或許是富人選擇新加坡的原因。新加坡是一個綠化率極高的花園城市。自2010年起,新加坡通過建立大型的娛樂設施和旅遊景點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新加坡,以此來改變新加坡的經濟結構。

新加坡成為世界都市
在醫保政策方面,新加坡實行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三者結合的醫療保障系統。儲蓄的金額由僱傭單位和員工一起來承擔。香港沒有政府設立的醫療保險,只有商業醫療保險。政府主要通過公立醫療機構的服務,實現對就診市民的高福利和低收費,市民去公立醫療機構看病只需要支付很少的醫療費用。但這個政策也帶來了公立醫院資源不足效率低下,市民不得及時就診的情況。政府負擔日益變重,對醫療資源也造成了很大浪費。
2016年,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香港人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低,有42%的被訪者認為如果能自由選擇,就會離港遷居,而新加坡這一比例只有17%。
新加坡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城市,在薪水、空氣品質、醫療水平、城市整潔度都比較領先,軟實力的優勢明顯。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