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新加坡各項「封城措施」給本地的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成本壓力。
儘管新加坡政府出台了多項舉措,包括外國工人人頭稅回扣,以及員工工資補貼工作支持計劃(JSS);並且建議公司通過與員工協商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儘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
但是,如果疫情影響持續下去,已經有公司不得已採取裁員來消減成本;而這部分外籍員工可能最先受到影響……

圖源:海峽時報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的數據統計(上圖),截止今年3月,本地有約115萬外籍員工,其中包括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S准證和工作準證(Work Permit),該數字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Foreign Domestic Worker)。
新加坡人力資源諮詢公司ECA International的亞洲區域總監Lee Quane先生表示,疫情期間,受僱於旅遊,食品和飲料業以及運輸業的外國人將面臨裁員的巨大風險。
他指出,這些行業不僅雇用相對大量的外國人,而且行業本身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最大。
但他補充說,這些崗位很難招募到足夠的本地人,因此外籍員工被裁員風險很大程度取決於所在行業在疫情後預期的恢復速度。
一些僱主正努力保留其外國勞動力,但仍有一部分公司即使後期較難招募足夠本地員工填補職位空缺,也不得不先進行裁員,以保持基本的資金流動。
據人力部數據統計(下圖),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籍員工僱傭數量減少了19900人。這一數字與03年SARS大爆發時接近,比09年經濟危機時的僱傭數量還要高。
雇有28名馬來西亞和印度的一家餐廳老闆表示,疫情以來,他的餐廳5間分店的營業額下降了一半。除去支付給50名雇員的薪水,餐廳的利潤僅剩不到20%。
他表示:「我們要儘量把生意維持到6月1日,希望等阻斷措施終止後,情況會有所好轉。」
另一邊,雇用有200名馬來西亞人的保安公司也不得不動用公司的資金積蓄來安置因馬來西亞的邊境管控而無法回國的工作人員。這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壓力。
新加坡社會科學大學的Randolph Tan副教授表示,低技能職業(low-skilled occupations)的失業人數也將大大增加,而這部分崗位約占本地勞動力的7%,其中大部分雇員是外籍員工。
他說,與那些可以進行遠程工作的人相比,由於新加坡執行阻斷措施及安全距離規定,這部分雇員通常無法開展工作。
本地建築行業的准證持有者目前也正在執行強制居家隔離令,直到5月18日才會正式結束。

一位29歲的菲律賓人——約翰,於4月15日被取消S准證,因為他所在的公司受疫情打擊,被迫申請破產。這意味著約翰需要在30天的白卡期限內能找到另一份工作,才可以繼續留在新加坡,否則只能選擇回國。
新加坡OCBC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elena Ling預計,今年新加坡本地的裁員人數將攀升至45600至200000,其中外國人將占受影響的大部分。而去年的裁員人數僅為10690人。
文章信息來源:海峽時報 新加坡人力部
-END-
